淅淅沥沥的小雨下个不停,整理思绪,完成今天的简书。选择什么样的主题和素材呢?自从开始写简书,感觉每天的生活都可以被记录。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都想写下来。但是有时候不能立即行动,一旦搁置就不知从何说起了。
脑子里有点儿乱,既想写昨天回羊册的见闻,又想写儿子给我的感动。那就慢慢理理,想到哪儿写哪儿吧
昨天羊册的同事结婚带客,我早早起床,锻炼回来,做饭吃饭收拾东西洗澡洗衣服,忙完所有的一切赶去赴宴。带儿子下楼,他看见车就排斥“不坐车,我不坐,晕(=_=)”。既好笑又心疼,儿子晕车,我能够体会他的心情。不过路太远了,不坐车到不了,就好言相劝“咱们去吃摊子,吃过摊子回老家找爷爷奶奶,你不是说给他们拿苹果哩吗?”出小区大门的时候遇见一个邻居,打招呼,儿子还给人家说“俺去吃摊子哩”。一转眼看到儿子左耳上面脑门那儿有个红疙瘩。车上有个小蚊子,肚子吃的鼓鼓的,一直在低处盘旋。“看这蚊子吃类,肚子多大,都飞不动了!”我生气的说,伸手就去拍。儿子也跟着我来回转动,终于打死了,一手的血!忘了儿子说蚊子吃什么了,好像说是大米吧。我就告诉他,“蚊子喝血,刚才蚊子咬到娃娃了”路上就听他一直在说话,一会儿重复“吃摊子”“回老家”一会儿说“蚊子喝血”“咬到娃娃了”“打它臭蚊子”又说“爷爷给娃娃逮个爬叉”……怕他再晕车难受,想让他睡会儿,明明已经很瞌睡了,还是兴奋的按不到怀里。快到羊册时就眯了差不多二十分钟,刚下车就醒了。
到那儿时还没几个人,吃饭的地方离姜老师家很近,就去看看老汉儿。姜老师去年退休的,虽然年纪大了,但心态一直年轻。档案上小四岁,真实年龄已经64岁了。身体特别硬朗,两年没见,依然很亲,感觉见到家人了。一起吃过饭就去学校找张娣,本来约好带着儿子去爬山的,但是太阳出来了,晒!就在周转房聊聊天。走到楼下,欣赏了陶老师的世外桃源,自己开垦的荒地满眼的花,还有她儿子种的树,玉米。不禁感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孩子很大程度上受家长的影响。
临走,到学校门口,碰到了校医。带儿子去找他小孙子玩儿。小郭比我儿子大将近四个月,泼皮的很!奇怪的是我儿子愿意跟他玩儿。我开玩笑说“不会是他们记得小时候见过吧”儿子百天的时候,我带他在学校住过一个月,经常带他跟小郭玩儿。在学校长大的孩子,活动空间大,运动能力强!这点儿在小安和小郭身上得到了充分的证实。各种小车骑的溜溜的。我是各种羡慕!
不过我儿子也是“别人家的孩子!”。特别贴心,我膝盖不知道怎么碰到了,有点儿紫,儿子看到了“我给妈妈吹吹就不疼了”说着就俯身对着我受伤的地方轻轻的吹,边吹边摸“还疼不妈妈?”;有天晚上睡觉,我把皮筋取下来,他看到后就拿着说“妈妈扎上吧”“我不想扎”“扎上好看呀!”;我家最忙的人应该就是儿子了,出门给我们拿鞋让换,“儿子帮我拿点儿纸”,不一会儿纸就到我手里了。从一个地方离开时提醒我带东西。昨天从张老师那儿走的时候,我在床上坐着,他在门口。跑过来拉着我,还不忘拿起床边的手机。路边一只鸟,爸爸让他看“娃,你看那儿有个啥?”“一个鸟,还有一只狗狗”小鸟飞到狗旁边了。“太好了,儿子!你用的一只狗狗,很对哦”“狗狗在干嘛?”“狗狗在看门类”我没想到儿子会这么回答,很欣喜。“儿子,你说的太对了!你怎么什么都知道啊!”那天他爸爸让他背《池上》,我说“咱们没教过,你让他背,背个其他的吧”他爸说,“你听听!儿子,小娃……”儿子直接接上“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当然有些音不够准确!太让我惊讶了!不由感叹,小孩子需要不断的输入,才能有输出。孩子的学习能力太强了,听学习强国的时候,给他放“小诗仙”,有段时间反复听,就想着磨磨耳朵吧,没想到给我这么大惊喜!
一直说高效陪伴儿子,要有计划的教他,结果就是拖延。昨天吃过摊子回泰山了,儿子玩儿的不亦乐乎。兴奋的没有睡午觉,晚上又玩儿到十点多才睡。这儿跑跑,那儿看看,看到了无花果,西瓜,玉米,芝麻,栀子花,狗尾草,活爬叉等等这些具有生活气息的事物。虽然没有看书,但是我觉得这也是学习,而且是更好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