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越来越多年轻人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现在社会上有不少焦虑的声音,媒体把视线聚焦到211、985高校毕业生,“211、985学校学生毕业数据惨淡”,不过每个大学毕业生都是一样的情形吗,尤其是那些重点高校以外的学生。
作者黄灯老师从教15年,教过学生近5000人,在教学和对学生毕业后境况跟踪,她意识到二本院校学生某种程度上折射了我国大多数普通年轻人的状况,此书以广东F学院(貌似广金)的学生为样本,意在探讨我国转型期青年群体尤其普通青年群体的命运和可能。
学生群体
描绘了二本学生这一群体的肖像:多数家境普通,甚至贫寒,个别富裕,缺少一般意义上的学霸(虽然也有重点中学毕业的),他们在毕业前也没有令人艳羡大厂的实习,而是在小型民企兼职。而这些普通学生是一个个真实的生命,对时代的真切感知,是对国情最方便的观察。
书中记录了85后及90后广东二本院校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机遇和可能。不同人的能力、性格和选择影响到将来的发展。另外个体出路和家庭情况密不可分,学生的命运,某种程度上,甚至由原生家庭决定。
以四任班长为例,从出生而言,都是普通家庭的孩子,没有一个家境特别优越,也没有一个孩子在大学毕业后,得到了多少家庭的庇护和资源。他们之所以能在社会立足,并顺利过上让父辈放心、安心的稳定生活,要么是早早认清了现实的规则,顺着社会去经营生活,要么是经过现实的碰壁后,终于认清进入体制内工作的优势。内心不愿屈从一条常见的个人成功的路径,但现实中,还是不得不听从父辈的内心召唤,结婚生子,选择一种最为常规的活法,现实中,并没有太多的选择。
也有学生在各方面都是一个好学生,他勤勉、踏实、热爱学习,做事很有规划和条理,为人也谦和、善良、从无半点抱怨和偏激。如果非要挑他的缺陷,那就是在投机的年代,他身上缺少一股赌劲,缺少职业规划师提到的风险承担能力,在一闪而过的机遇中,他的谨慎和犹疑,没有帮他避免风险,却让他失去了在自小长大的城市立足的资本。
班上不少学生,在广东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切身感受到了乡村城镇化进程带来的冲击。一方面,他们享受到了城镇化带来的好处、便利,诸如更好的教育资源,以及因为交通便利所致的流动可能;但另一方面,他们也不得不承受由此带来的代价,诸如日渐加大的教育投入、父母外出打工所带来的分离以及贫富差距带来的内心冲击。父母选择进入城市谋生,为孩子们赢得教育资源,奠定经济基础,得以进入城市接受更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