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作群已近半年,有时回过头去看自己写过的东西,点点滴滴都是过去生活的记录。就算没有成为文字,朋友圈的状态,QQ状态,微博等发布的内容,都是过去的痕迹。在每日一文的自我要求中,有时觉得无话可写,觉得内容没有深度就放弃,有时写了停不下来,期间更是断断续续放弃,再拾起,放弃,再拾起。
这里面始终有一个完美主义的心态在作祟:
担心写的不够好,不写了;
觉得写的内容没有深度,没有可读性,不写;
写作很花时间,写出来又没人看,不写了;
写作水平差,不能兑换价值,不写了……
以上几乎都是每次放弃的各自理由集合了。当我把这些列出来的时候,读到了很多内容。我看到了内在的不自信,看到了担忧,害怕被评价。我忽然想到教练技术里的三问:
1,你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2,想达到什么程度就满意?
3,第一步行动什么时候开始?
以上三个问题,基本可以帮助解决众多困惑,也可以为执行找到强大的内驱力。教练技术的强大,在于它可以拨云散雾,挖掘到一些本质的东西。若咨询或聊天中,应用一些话术的技巧,相信你也可以成为一个很不错的咨询师。只不过真相总是赤裸裸,挖掘到本质的东西后,是否能够面对又是另外一件事。
以码字为例,我为什么要码字呢?其实都有点想不起来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依稀记得初中高中时期,我就特别喜欢语文,大概也因为那些苦读的时光过于压抑,所以陆陆续续记了很多日记,写当时的一些心情,不被理解的,无人可说的一些话,用各种代号写到了日记本里。等到大学的时候,博客,空间开始流行,便把文章什么开始写到哪里,后来接触到添路的时候,发现大家可以在这个家园里畅所欲言;再到后来,想写一些有质量的东西,一方面在于读了林清玄先生的千字文,老人家特别有智慧,却一直坚持着每日千字文的写作,从未停过,深深被折服。
天才就是重复的大量练习。一万小时的训练,可以让一个普通人成为某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在码字这件事上,它带给我的,一是记录,客观地记录着每天24小时是怎么度过的,记录我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吃过的美食,记录那些一起携手度过日常的好友,记录那些伤心难过卑微的低谷……二是疗愈。我不知道是不是对于口头表达比较差的我来说,书写就好像是一种疗愈,不想开口说的话,也在码字中得到了梳理。或许说,挤压的情绪能量在书写中得到了释放,有一种减压的帮助;三是抑制不住,有一种想写的冲动吧。尤其在看完一本不错的书,一部精彩的电影,见识到一些有趣的人,或者那些创新趣味的活动或设计,忍不住想分享出来。
一个资深的培训师朋友曾经跟我分享,永远不要以为别人都知道你所了解的。每个人的涉猎都是有限,也都是不同的,你熟知的领域,对方不一定接触。记得看完《引爆点》那本书,我惊讶地发现自己好像是那个联络员的角色。以toastmaster为例,最开始通过朋友接触演讲俱乐部后,我花了一些时间了解这个俱乐部,在认同它的价值观后便开始投入,身边的朋友一度以为我被忽悠进了传销组织。但是大概两三个月后,我身边很多朋友,因为我的分享,了解到这个俱乐部,参加他的活动,还有部分,成了新建俱乐部的官员,主席;再来说说网球,我最开始打网球因为金教练的督促,但后来因为每周坚持训练和记录,球技也得到大量进步,身边的朋友开始关注网球这个活动,我的前领导特意有一天来找我,问我网球教练的事,她想让她儿子学,而且我还顺利的把头马的成员介绍到网球俱乐部,头马的会员参加网球活动的不再少数,网球的朋友偶尔也会去参加头马的活动,期间不少人成了很好的活动玩伴……
有时我们常常看不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码字记录的呈现,就是一种梳理的过程。我为什么码字,因为码字让我感觉痛快。
而做到什么地步我就满意?-——我曾经想过,每日一文。但是发现做不到,放弃果然是最简单的。目前做的调整就是,一周5篇,但要有内容和质量,努力写一些专题性质的东西,比如书评,影评,剧评。若能尽可能结合热点,那更是加分了。到现在,还在努力找自己的风格,还需要继续训练。
第一步什么时候开始?——很开心,我已经在行动了。把码字变成一种习惯,贯彻到日常中。
所以,码字并不是一件坚持的事,不过是一种爱好或者乐趣。
By Cher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