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春秋]《左传·庄公十一年》。</p><p><img src="https://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10549018-4707f18e0be6be92.png" alt="图片" data-src="https://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10549018-4707f18e0be6be92.png"></p><p>
</p><p style="text-indent: 2em;"><span style="font-size: 24px;"><strong>国家公祭日的深刻意义</strong></span></p><p style="text-indent: 2em;">国家公祭日,一个国家为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纪念活动。在中国,国家公祭日是每年的12月13日,这一天被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p><p style="text-indent: 2em;">这一决定是在2014年2月27日由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的。南京大屠杀是中国历史上极为悲惨的事件之一,发生在1937年12月13日,当时侵华日军占领了南京,并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对平民和战俘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导致超过30万无辜平民和士兵丧生。</p><p style="text-indent: 2em;">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旨在纪念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并提醒后人铭记历史,勿忘国耻。</p><p style="text-indent: 2em;">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也表明了中国人民与世界上一切维护正义的人民,包括日本人民,为了维护南京大屠杀的真实历史而进行长期斗争的结果。</p><p style="text-indent: 2em;">通过国家公祭日,中国向世界宣示了反对篡改历史、反对侵略战争的立场,并表达了实现民族复兴的决心。每年的国家公祭日,南京都会举行隆重的公祭仪式,包括升国旗、降半旗、鸣防空警报等仪式,以表达对遇难者的深切哀思和对和平的向往。</p><p style="text-indent: 2em;">此外,各地也会开展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以缅怀先烈和同胞,表达牢记历史、珍爱和平、矢志复兴的坚强意志。</p><p style="text-indent: 2em;">国家公祭日不仅是对历史的纪念,更是一种对未来的警示和激励。它提醒人们要警惕历史重演,珍惜和平来之不易,同时也呼吁全世界共同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p><p style="text-indent: 2em;"><span style="font-size: 24px;"><strong>国家兴衰的历史规律</strong></span></p><p style="text-indent: 2em;">“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春秋]《左传·庄公十一年》。</p><p style="text-indent: 2em;">在人类历史的浩瀚长河中,大国的兴衰如同潮汐,此起彼落。“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这句话精妙地描绘了大国兴衰的瞬息万变。它们在时代的浪潮中崛起,又在历史的尘埃中悄然落幕。</p><p style="text-indent: 2em;">大国兴衰,是历史发展的常态,是时代变迁的见证。从雄伟的古罗马帝国,到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从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王国,到海上霸主大不列颠王国;从苏联的辉煌,到美国的崛起……大国兴衰的历史永远不会停止,它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不断上演着兴替更迭的宏大叙事。</p><p style="text-indent: 2em;">晚清名臣李鸿章曾在奏折中写道:“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未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p><p style="text-indent: 2em;">三千余年未有之大变局其实是中国面临西方海洋文明冲击,国力逐步衰落的历史转折期。美国政治学者保罗·肯尼迪也曾提出:“大国兴衰的历史永远不会停止,领先国家的相对力量从来不会一成不变。”从长周期来看,大国的兴衰是主导投资世界宏观范式最为核心的主线。</p><p style="text-indent: 2em;">美国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在从事全球宏观策略投资时也惊人地发现了历史事件、大国兴衰背后的世界秩序演化规律,于是开启了他对国家兴衰的历史探究之旅。他在《原则:应付变化中的世界秩序》一书中提出,大国起落兴衰的切入点是时间周期。大国通常延续250年,经济、债务和强势的政治周期则持续50~100年。</p><p style="text-indent: 2em;">瑞·达利欧试图量化国家综合实力,提出教育、竞争力、科技水平、经济产出、贸易份额、军事力量、金融中心实力和储备货币地位是决定大国兴衰最重要的八大因素。这八大因素决定“典型国家兴衰周期”。</p><p style="text-indent: 2em;">国家崛起伊始都伴随着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从而带来科技创新的兴起;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竞争力,带来尖端科技产品,推动贸易,武装军队,提高经济产出,促进重要金融中心建设;最后,该国家货币拥有储备货币地位。</p><p style="text-indent: 2em;">在过去500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西班牙、荷兰、英国、美国先后登上人类历史舞台中央。在过去100多年的人类历史中,从国力来看,尽管美国始终位处世界舞台中央,却先后相伴出现苏联的崛起与崩溃、日本的兴起与衰落以及中国的崛起。</p><p style="text-indent: 2em;"><span style="font-size: 24px;">历史的教训与启示</span></p><p style="text-indent: 2em;">16世纪初,西班牙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其殖民帝国跨越拉丁美洲和部分欧洲。然而,由于财政不稳定、贪污腐败和军事压力等因素,西班牙逐渐衰落,并在17世纪后期失去世界主导地位。</p><p style="text-indent: 2em;">而在十五六世纪即明朝早期中国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明朝后期的内忧外患、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导致国力衰落。清朝时期,中国经历长期的封闭和压迫统治,导致经济和科技持续落后。</p><p style="text-indent: 2em;">16世纪末,荷兰爆发宗教改革运动,带来社会稳定和思想繁荣。同时,荷兰的地理位置促使其成为贸易枢纽,荷兰致力于海上扩张,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帝国。18世纪与19世纪,英国成为全球经济和军事强国。</p><p style="text-indent: 2em;">工业革命的兴起使英国在技术和制造业方面占据领先地位。它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帝国,并通过海军力量维持全球贸易优势。但两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经济和殖民帝国地位逐渐衰退。</p><p style="text-indent: 2em;">20世纪初,美国逐步崛起,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军事力量和科技创新成为世界最为强大的国家。美国的教育体系也为其提供了人才储备。</p><p style="text-indent: 2em;">美国作为全球金融中心之一,其金融体系在国际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p><p style="text-indent: 2em;">在20世纪60~70年代,苏联的军事实力对美国形成潜在威胁,而美苏争霸赛最终以苏联的解体宣告结束。</p><p style="text-indent: 2em;">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实力日益强盛,再次对美国的地位形成潜在威胁,日美贸易战、金融战与技术战前后持续近30年。</p><p style="text-indent: 2em;">随着日本在所谓“失去的30年”中经济持续低迷不振,在世界舞台上,中国逐步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经济再度走到了十字路口。</p><p style="text-indent: 2em;">回望世界各国此起彼伏的历史可以发现,大国的兴衰总是经历萌芽冲突期、崛起壮大期与衰落动荡期等阶段。国家的兴衰是历史现象,但不止于历史现象,同时也是生物现象、地理现象、社会现象、经济现象和政治现象。</p><p style="text-indent: 2em;">美国政治学者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提出,自16世纪以来,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苏联与美国等第一流强国的兴衰史表明,在国家生产力(其取得收入的能力)与军事力量之间,从长期看有一种非常重要的相互依存关系。</p><p style="text-indent: 2em;">对霸权国家而言,长期的对外扩张必将导致国力的削弱和霸权的旁落。对新兴国家而言,国家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的增减并非同步进行,大量历史事例表明,二者存在“时滞差”。</p><p style="text-indent: 2em;">另一位美国政治学者金德尔伯格在《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一书中,尝试用达尔文的进化论来看待国家的兴衰,认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国家跟个人一样,都存在从朝气蓬勃到衰老死亡的生命周期,导致国家衰败的内部原因包括规避风险、过度消费、创新能力下降、生产率降低、政府和公司官僚增多、既得利益集团不愿意适应并抵制改革等;外部原因包括战争、过度扩张、残酷竞争等。但国家跟人不一样的是,在受到适当的外部刺激之后,国家通过有效的内部反应,生命可以重生。</p><p style="text-indent: 2em;">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另辟蹊径,创造性地提出文明先进程度高低是决定一国兴衰的关键。文明冲突论认为,“冷战”后的世界由8个主要文明板块构成,国家日益根据文明来确定自己的利益,其与和自己有共同根源和文化的国家合作或结盟,并常常同有着不同文化的国家发生冲突,“冷战”后发生冲突的原因不再是意识形态不同或经济因素,而是文化差异。</p><p style="text-indent: 2em;">研习历史这一过程好比断案,不仅需要找到证据,还需要考虑证据的可靠性。把握历史规律是我们建立历史思维的最终目的。历史具有周期性特征,在足够长的时间维度里,历史会不断地重复,这种交替往复是我们把握规律的基石。把握历史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判断事物未来发展趋势,在工作中掌握主动权。抚今追昔,我们会发现一些历史事件总是会重复上演。</p><p style="text-indent: 2em;">总结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我们会发现两次危机有很多共性,如都发生在重大技术革命之后,危机爆发前都收入差距较大、经济繁荣、货币信贷政策宽松等。</p><p style="text-indent: 2em;">具备了历史思维,投资者可以增强科学性和情绪控制力。把握历史的规律性,能够帮助投资者形成开阔的视野,提高对事物的预判能力;把握历史的辩证性,能够帮助投资者形成批判性思维,以对立统一的视角看待问题;把握历史的发展性,能够帮助投资者建立逆向思维,通过微小细节探知事物全貌;把握历史的波澜壮阔性,能够帮助投资者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投资过程中的起伏。</p><p style="text-indent: 2em;">国家公祭日不仅是对历史的纪念,更是一种对未来的警示和激励。它提醒人们要警惕历史重演,珍惜和平来之不易,同时也呼吁全世界共同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 </p><p style="text-indent: 2em;">正如历史学家们所揭示的,大国兴衰有其深层次的规律。通过国家公祭日,我们不仅纪念历史,更重要的是汲取历史教训,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前行。这一天,既是对过去苦难的铭记,也是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和期许。 </p><p style="text-indent: 2em;">历史没有终点,民族复兴没有终点。每一个纪念的日子,都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p><p>
</p><p><br style="white-space: normal;"></p><p>
</p>
国家公祭日与国家兴衰:铭记历史,警醒未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01 今天是12月13日,第八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日。 84年前,淞沪会战失败,南京无兵可守,导致南京保卫战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