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浮生六记》这本书,是因为主持人汪涵多次在节目中提起,并向观众推荐:“我们要学会用美的眼光,去发现周遭的一切。”
《浮生六记》的作者是沈复,字三白,号梅逸,于1763年生于姑苏城南沧浪亭畔士族文人之家,十八岁取舅女陈芸为妻。
婚后夫妻俩举案齐眉、相爱甚笃,然而命途多舛,常常事与愿违,芸积病身故,沈复仍情深如旧。
《浮生六记》记录了过往生活中与妻子陈芸的点滴趣味以及漫游经历。
我一直很好奇,芸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奇女子,才会让沈复如此深爱,让林语堂先生说是“中国文学中一个最可爱的女人”,甚至让译者都产生“沈复简直配不上他妻子” 的念头
看完文章之后,我才懂得,原来她是这样一个奇女子。
01— 独立自主、不断学习的才女
芸在年纪稍长时,就靠女工养活家里的三口人,不仅如此,芸还担负弟弟上学的费用,让他学业完整,不致有缺。
而且在做刺绣的闲暇时光,芸也在学习吟咏诗词,偶尔获得片纸只字,便如同得了异宝一般。
在与沈复结婚后,谈论诗词文章也津津乐道。将李白、杜甫的诗词分析的很到位。李白的诗潇洒落拓,杜甫的诗锤炼精纯。
对于首饰,芸没有那么爱惜,而对于破书残画,芸却极为珍惜。家里的书,凡是残缺不全的,芸便搜集整齐,分门别类,汇集定制成帙;破损的字画,也必然找出旧纸粘补成幅。
与这样一位自强,向上,热爱学习,对事物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女子待在一起,又怎能不喜爱呢?
02— 心胸宽广、彬彬有礼的妻子
婚后沈复要继续学业,芸即便不舍,也没有阻止,反而劝勉出发,以大局为重。
芸也很有礼貌,每当沈复为芸披衣,或整理袖子,芸必然连声道“得罪”;有时递巾给扇,芸也一定要起身来接;偶尔相遇,也必然互相握手问:“去哪儿?”……
为了参加庙会,芸女扮男装,被识破后,便脱了帽子,踮起脚尖给人看:“我也是女子啊!”不让沈复为难。
主动帮沈复纳妾,要纳一个“一泓秋水照人寒”这样的妾。遇见憨园,觉得很合适,将自己的翡翠钏送给憨园,想要促成这门亲事。
但最后憨园还是被豪门夺去了,亲事未能成功。
芸还是一个很聪明的女子。沈复想要在插花上放虫子,但是虫子不受控制,芸提建议:“找螳螂蝉蝶之类,用针刺死,用细丝扣着虫脖子,系在花草之间,栩栩如生。”
苦于没有酒家可以作小酌之饮,芸借市井中卖馄饨的锅炉灶,准备齐全,朋友都赞赏:“若非夫人,一定不能这么尽兴。”
芸很大度,当沈复的朋友到来,芸卖掉自己的钗子来做沽酒的费用,没有半点犹豫之色。朋友聚会的良辰美景,从来没有敷衍随意地度过。
也许最好的爱情就是,我懂你,不需刻意提点,我便能心领神会。在最需要的时候,默默出现在你的身边,陪伴支持你。我照顾你的自尊,懂得你的面子,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视你为英雄。
03— 通情达理、温柔宽和的儿媳
芸侍奉长辈很尊敬,对待下人很温和。
父亲让芸代笔母亲的家书,然而母亲对芸不信任,父亲猜想是芸不屑代笔写家书。沈复知道后,想要去解释,芸说:“宁可被公公责备,不能为这事儿让我失了婆婆那里的欢心。”
弟弟曾向邻居借钱,请芸做中间担保人,但却没钱还债,后来芸写信,被父亲看见,父亲斥责芸借债,诽谤小叔,将芸赶出家门。自始至终,芸也没有给自己澄清过。
过了两年后,父亲知道当初是错怪了芸,请芸回来居住,芸没有任何不满,回到旧宅。
父母误以为芸不守闺阁训令,跟娼妓去拜姐妹。为了不让沈复为难,芸去她的朋友家养病。
芸满心希望多思多想,努力做一个好儿媳,为此,她可以被婆婆误解不去辩护,被公公误解不去澄清,然而最终也没有得到。
芸真的是太懂事了。
芸临死前,对沈复说了三点:
1.堂上春秋高矣,妾死,君宜早归。
2.如无力携妾骸骨归,不妨暂厝,待君将来可耳。
3.愿君另续德容兼备者,以奉双亲。
芸的懂事表现在她无时无刻不在为沈复,沈复的父母着想。
父母年岁高,所以沈复能够早一点回去;沈复如果没有能力带她的骸骨回家,就暂时放在这里,等有能力再说;希望沈复能够得到一个德容兼备的女子,来奉养双亲。
芸虽然是个女流,却具有男子的胸襟、才学与见识。
在一个并不那么良好,除了丈夫的疼爱外没有任何长处的家里当媳妇,芸默默的承担了很多东西。
自从嫁到沈复家后,即便沈复每天为衣食奔走,却始终缺钱,而芸能够悉心体察,不加介意。沈复住在家里时,芸也只是与他谈论文字,不给他任何压力。硬是将生活过出了安贫乐道的闲散风雅。
面对婆婆公公的指责,毫无怨言,苦心经营,虽然有很多迫于无奈,却也苦中作乐。
在漫长时光里,将生活过的清新温暖,里里外外,无一不是芸的光彩。
芸能得到沈复深深的爱惜,林语堂先生,译者这么高的评价,原来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样一个女性,与她待在一起,可能比推倒她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