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学第一天,回到了熟悉的校园。在这里呆了十一年,现在是一名行政岗的老师,想用自己眼中的视角,记录身边的一切。
学校在珠三角的一个市,不算很大,600多亩。第一天,学生还没有回校,但全部的老师正常上班了。学校有了一些新的变化。今天学校发布了新政策,校园内禁止师生的电动车通行,于是,很多老师的电动车都停在校门旁边临时搭建的小棚子里,然后徒步进校园。从门口走到上班的楼栋,近的也要几分钟,远的要二十多分钟,这么热的夏天,从门口走到办公室,已经是汗水湿了衣背。听说那些物业搞卫生的阿姨,本来是七点半上班的,现在因为电动车不能进校园的原因,要提前二十分钟才能按时到岗,甚至有的因此提出辞职。老师群里也有一些看法,没有汽车驾照也没汽车的老师,也要提前到校了,必须八点半前要在企业微信里面打卡上班。
上班第一天,电话一直响,有咨询新生转专业的,有问助学贷款的,也有关心新生入学手续怎么办理的,等等,五花八门。午休的时候,刚刚眯着,电话响了,也是各种咨询。不敢拔掉电话线午休,所有的电话,都要耐心一一接听,解释清楚,态度胜于一切。
有个学生家长打电话来说,他的孩子考了我们学校的国际旅游专业,他们是单亲家庭,经济很困难,现在学费是东拼西凑的终于凑够了,后续是否可以申请困难补助或者学费减免。详细给他介绍了相关政策。其实我心里想说的是,为什么家庭经济困难要读我们学校最贵的专业呢,报考须知上这个专业注明学费一万八,而且写了不能转专业。这个专业录取分数比较低,收费高,一般是家庭经济比较好的学生去读。当然,往年还有一些省内“建档立卡”的学生也报读,他们可能冲着免学费吧,不管读什么专业都有政策免学费,那就选一个最贵的?但今年政策有变化了,不免学费了,还报读,那只能是增加家庭的负担,我从电话里也听出了家长深深的无奈。
想当年,就是因为家庭经济不宽裕,自己选择了师范院校,可以节省一半的学费,每个月还有生活补助,四年本科下来,自己各种兼职,没花家里多少钱。但今天那个家庭的孩子,其实可以为年迈的父亲多考虑一下,可以选择的专业和学校那么多,不一定非要选一个超出自己经济能力范围内的专业,而且这样的专业,后续可能涉及出国交流,又是一笔不菲的支出。
疫情当前,收到很多通知,组织学生填报健康码、行程卡,有序返校。明天起,学校又是人声鼎沸的世界。这个世界每天都在变化,期待着新学期工作有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