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劳动
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基础途径。人们拥有体力、脑力的资源,利用这些体力脑力资源进行生产活动,就可以创造价值。农民种植作物,程序员敲打代码,都是通过劳动创造价值的过程。
不同的劳动过程会创造出不同的价值,这些不同的价值如何互通呢?这就涉及到了交易。
二、交易
交易是价值创造的核心。交易创造价值的基本原理是人们对同一事物的主观感知价值不同。拥有一百个椰子的农夫甲愿意用两个椰子去换农夫乙的一个西瓜,拥有一百个西瓜的农夫乙也愿意用两个西瓜去换农夫甲的一个椰子,最终两人协商后用一个椰子换了一个西瓜。此时对农夫甲来说,他拥有了99个椰子和一个价值两椰子的西瓜;农夫乙则拥有了99个西瓜和价值两西瓜的椰子。两个人的总库存凭空多出了一个西瓜,一个椰子,这就是交易创造的价值。
交易无所不在。我们以互联网行业为例,看一下头部公司们通过怎样的交易,创造了哪些价值。
腾讯
当前主业:社交+游戏。社交如何创造价值呢?关键两个因素是时间成本与情绪收益。假设社畜A周末有一个下午的自由时间,如果用来睡觉,可能的收益(心灵、肉体放松)是3,那如果抽出一个小时去和朋友聊天或刷刷社交产品,如果和朋友聊得很开心或遇到了聊得来的新朋友,那双方的情绪收益可能是10。于是两个人就通过社交,把双方主观感知价值一般的时间,变成了感知价值较高的情绪收益,这就是社交创造的价值。游戏同理,用户支付时间与金钱,和游戏公司交易快乐。
阿里/拼多多/美团/京东
当前主业:购物(实物、虚拟物品、服务等)。刚刚说过交易是价值创造的核心,这几家公司都是以交易为核心的。但除了刚刚说的“通过人们对同一事物的主观感知价值不同进行交换创造价值”,还有一些更细分的价值创造。比如京东主打品质自营,那对于那些对“省心正品”价值感知更高的用户来说,就创造了新的价值。商品的评价、商家的打分,一定程度上都创造了这样的价值。
头条/微博
当前主业:内容。内容产品创造价值的逻辑也很简单,我觉得刷抖音微博比我啥也不干或者干其他的事快乐,所以我来了,仅此而已。
交易的概念很宽,劳动也是一种交易,农民和大自然用时间与体力交易,换来了庄稼与收获,白领和老板用时间脑力情绪等交易换来了工资。不同的劳动形式有什么差异呢?这就涉及到了另一种价值创造的方式,分工。
三、分工
分工从三个角度创造价值。
第一,不同的人擅长不同的事情。让书生去当伙夫,让壮汉去做针线活,都是对劳动力的不尊重与浪费,人能尽其用可以在相同的人力成本下创造更高的价值;此外,人们的技艺会随着练习得到精进,因而可以在单位时间创造更多的价值,也是同样的道理。当今的社会分工,人们或出于兴趣、或被逼无奈选择了一份工作方向深耕,但无论如何,整个社会最终都通过“人尽其用”和“专业锻炼”两种方式获得了分工带来的收益。
第二,分工可以节省工作间的转化时间。以《国富论》中的场景举例:制作一根大头针需要18个环节,包括绞铁条、拔细、抛光等环节。在分工不完善的工场里,一个工人师傅要干多个环节,这样通常每人每天最多生产不会超过20根针。但是,有一个典型的手工工场,它有18位师傅,每人只做一件事:第一个工匠拉出铁丝,第二个工匠把它弄直,第三个工匠把它剪断,第四个把它磨尖……这样下来,每个工人平均每天能生产将近4800根针。分工和专业化使劳动生产率成百上千倍地提高,分工产生效能。
第三,分工促使新技术的出现。而新技术是创造价值的又一个途径。
四、技术
技术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创造价值。现代化的农业设备可以让单个人负责很大的农场,个性化推荐等算法提高了人们交易的成交频率,互联网催生了一系列新的交易模式,这些都是新技术创造价值的例子。一般所谓的“风口”都是由新技术带来的。
五、制度
制度通过规范、流程创造价值。在自给自足的时代,如果以偷窃行生的盗贼是一种正当职业,久而久之的博弈下,可能发展出新的社会现象,比如防盗产业大兴、比如银行业加速发展、比如人们生产开始“点到为止”以防止被偷窃的风险,但这些现象都会降低社会总的价值产出。所幸有制度(法律/道德)规定偷窃是不好的,于是大部分人们不会将偷窃作为职业,于是这部分价值损失得以保留。企业的流程规范也属于制度,理想的制度流程可以将一些事务标准化机制化,大大降低企业的成本。
社畜人的自我思考:刚刚说工作是一种交易。那你和企业交易了哪些价值?这些价值如何在企业与用户的交易间发挥作用?如何创造更(sheng)多(zhi)的(jia)价(xin)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