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我面试人的时候,如果从对方介绍方案时嘴里经常说出“造型”这个词,我基本就不会要这个人,因为他(她)已经被毒害很深了。建筑是设计的综合表达,是个系统性的工作,而非仅造型艺术。为了表达设计不是造型艺术,我最近的几个项目特意“不造型”,尽量做得低调,把精力放在发掘空间和人的体验上来,华腾田中央图书馆就是一次这样设计思想的表达。
设计之初,华腾沈总告诉我他收集很多枕木,我一听就非常兴奋,枕木乌乌的,暗暗的,低调而有历史感,与那些精致的建筑材料一下子来开了距离。对于建筑材料,我特别害怕过于化工质感的精致,精致到腻味的那种,就像甜品店里的摆设出来的甜品,在灯光的衬托下,一看就想吃,但是一顿饭把陈列的每种甜品都吃了一遍,是令人难以下咽的。
现在很多建筑都被使劲做出甜品的样子,照片拍出来精致到面无表情,就像整容过的脸。但我希望我的建筑像“烤地瓜”,烤地瓜外边干瘪、粗野、黑乎乎的,一定不是那种一看就讨人喜爱的,但是一拨开,必带着惊喜。我希望建筑也一样,外表不献媚,但是走进去,靠近它,有惊喜。
在枕木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了一个初步的方案。枕木的规格是160x220x2400,2400的宽度不足以独立做梁,必需要用若干根枕木相互搭接形成一个足够宽的空间。
华腾给我的指标是图书馆建筑面积不能超过200平米,我们得出的第一个方案是在剖面上用五根枕木搭出一个折型的拱状空间。
空间宽度是6米,高度是5.7米,我认为这样的空间是好的,但是遇到的困难是这样的构造方式更适合做个亭子,而非可闭合的建筑,同时这种做法用枕木的量特别大,造价过高,于是在空间状态和尺寸不变的情况下我们改进了结构形式。
从上图的照片上可以看出结构已经变成了正常的框架结构,而非早期的密肋妆。解决了结构的问题之后,我又要回到建筑与空间的关系。
即然图书馆的外形不是我关注的,那看书的体验就变得非常重要,在这乡间的田野中,我试图探索在此氛围下,空间的本质是该怎么样的?在没有了型的技法之后,建筑所要给人们体验到的意境该时什么样的?我认为中国的建筑更多的在于意境而非技法与造型。
最近这几年看到太多的形式主义书架,如安腾设计的司马辽太郎纪念馆的书架,
还有MVRDV设计的天津滨海图书馆,还有很多类似的图书馆、书店,除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炫酷和高不可及的书架之外,它给阅读的人带来什么好处?我想也就好奇游走一圈,体验一下新鲜刺激,以后再也不会来看书了,因为那些非人性的空间给人带来了压迫,让书成了摆设,人也无法静下来看书,过份修饰的舞台,终将使演员黯然失色。
记得我还在我出生的村小学读书的时候,我特别喜欢坐在教室的窗户边,可以会转头看看窗外到田野发个呆,而那时偶尔的发呆的确给我留下美好的记忆。
春天的田野,到处是绿油油的稻田,燕子在田野间追逐,偶尔在我眼前掠过;夏天的田野,稻花盛开,成群的蝴蝶在稻花上方飞舞,偶尔会贴着窗户的玻璃拍打翅膀;秋天的田野,满眼的金黄的稻谷,田中有农民在收割稻谷;冬天的田野,虽然有些荒凉,但是一堆堆的晒干稻草是我想象中自在的乌托邦。
小时候教室窗外的美好的记忆就是这个图书馆设计的原型,那时候是偷偷的开小差,而现在,坐在图书馆里的人可以大大方方地望着田野,安安静静得看一会书,看累了,就发会呆,多久都行,是在困乏还可以躺在懒人沙发睡一会,一定不会被老师批评。
既然与形式主义的图书馆划分界限,我就把对读书人的关怀做到底,把所有的书架高度控制在2.2米以内,书可以非常轻松被拿到。
既然把建筑做出“烤地瓜”感觉,那一定要烤到位,外皮是焦的,皮内的肉一定要新嫩。图书馆的室内木头用的是东北红雪松的原木,没有刷任何的保护漆,让红雪松的香味自然的散发出来,让读书的人不仅有书看,还能闻木香,据说宇航员回到地球要住红雪松房子一周。
图书馆建的过程中,施工工人告诉我,他们午休躺在开启地暖的图书馆的木地板上,可舒服了,是种享受。我还没有享受过自己设计的图书馆的地暖,但是红雪松的香味我是享受过了,是令人放松、愉悦的香味,只有来到这座图书馆才能闻到,是照片和图纸无法表达的。
建成后的图书馆,正如我设计之初所希望的,安安静静得躺卧在田中央,成“一”字形。
图书馆做成一字型是最大限度的利用了田野的景色了,这一字型的建筑中间正好有条田间小路穿过,它不单单是图书馆,也是田间的驿站和凉亭
从远处看,它暗暗的,乌乌的,不张扬,不轻佻,不献媚,也不与周遭抢空间,不与环境争颜值,当季的农作物围绕着它。
我预想的图书馆结构是枕木,不过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枕木内有很大的铁钉,还浸泡过沥青,切割的过程刀片损耗会很多,同时遇到沥青时沥青熔化会粘住刀片。工程造价会急剧增加,而且施工会变得很缓慢而困难,于是我放弃了枕木,该用正常的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