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如上坟。这话我表示很!不!赞!同!小时候上坟扫墓对于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我们都是欢天喜地的。妈妈会去学校找我(千叮咛万嘱咐妈妈一定要叫上我,我在教室里也是人在曹营心在汉)。带好祭祀的物件,爸爸会拿起扫把扫墓,妈妈开始摆祭祀的碗碗罐罐碟子香烛,而我们就会去摘大簇杜鹃花摆放在墓碑前,那个杜鹃花真叫漫山遍野啊,跑的那叫一个满头大汗。然后认认墓碑上先人的名字,这些称之为祖先的人儿我不知道他们在此多久,但是因为清明节让我们在不同时空有了交集。等一切就绪,会放一个鞭炮,过会儿附近就会神奇的窜出很多小朋友,大家排排站,妈妈就会把带来的饼干甜点(贡品)发给小朋友。当然在扫墓空隙我也会时刻关注谁家正在上墓,也会去分好吃的。最幸福的一刻莫过于此,碰上周六日几乎全在山间跳跃,袋子里装满了不同人家搜刮来的战利品,也有些人家发个5毛一块的就觉得运气爆棚。贫乏的年代那有限的物质带来的无限快乐是童年记忆挥之不去的美好。最最难忘和想念的就是清明的棉菜饼。
在乡间田头活跃着一种淡绿色有一些白色绒毛的青草,我们叫它棉菜(听着就温柔吧)它的学名叫鼠曲草,它的别名如清明蒿子、糯米饭青等等。一到三四月份,在无积水的水田中,田埂、山坡草地、溪沟岸边棉菜花正肆意生长。小时候农村还以农业为主,我们小孩子也是要力所能及的帮忙干农活,于是我就是个摘棉菜的小姑娘,提着一个小篮筐,在乡间田野上撒欢。要摘未开小黄花的,掐头顶上的,这样子的棉菜嫩,没有茎的粗纤维口感更好。早晨去还会带着晶莹的露珠,显得更加娇嫩郁葱。把棉菜挑掉杂草洗洗晒晒后备用,清明前夕是密集式采摘,碰到一起采摘棉菜的伙伴是分分钟的事。我们都和和棉菜有个约会哈。(棉菜虽不起眼,但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它既能降血压,治疗消化性溃疡,还能起到祛痰、镇咳、镇痛等作用)
糯米。南方称糯米北方称江米,可能因为气候原因江米软软的不够糯,更适合老人家吃,不是我这个年轻人的菜。一直以来糯米制品都是我的最爱,年糕、粽子、甜米酒,各种糯米甜品糯米饼。棉菜饼就是糯米的延伸产物自然倾心。
你认识这个石器吗?按方言它叫捣臼。从旧时代到新农村,我家依旧还保留着一口捣臼,它的历史可追溯到我爸爸的爸爸的爸爸,是家里年纪最大的古物。如今即使在农村也很少见了存量越来越少,告诉你吧机器加工的口感和这一锤一锤劳动出来的成果真真是不一样的。在旧农村这可是个必不可少的工具,年糕,糖糕,松糕全用的上它。两个大人相互配合,一个捣一个翻。经过捣臼头不断打磨,面团更加细腻,里面的添加物和面团融为一体,在空气中散发热气和香气。闲置时倒臼成了小朋友的鱼缸,当它布满青苔时真的很有时光感。
棉菜饼馅,以南方咸菜居多。我不知道北方的咸菜怎么腌(其实南方咸菜我也不会腌)但作为一个农村娃,我是参与了并大概知一二的。新鲜的雪里红或芥菜放在院里晒,晒腌了表明水分去的差不多了,放在提前洗好晾干的缸里,一层菜一层盐,为了把菜压的更严实,我们的秀场时间到了(洗好脚丫站在缸里踩呀踩,来个一枝独秀缸里舞)话说小时候吃的咸菜都有我们独特的脚丫味吗?(没什么大不了的洗洗就健康)满满一缸用个木板一盖(不能全覆盖),在木板上拿个重石头一压,第二天就可见腌制的盐水出来了。咸菜可以保存很长时间,是餐桌上的百搭单品。当然有菜怎能无肉呢?南方咸肉必须有。最常见的是咸菜和萝卜丝馅的,配以豆干虾皮笋丁料酒酱油葱花盐。每次闻着炒馅的香味我就想来碗大米饭。
妈妈的手勤劳的巧手,一个个皮薄馅厚、圆鼓鼓的棉菜饼,里面塞满天然的食材,棉菜饼无缝成型没有包子的褶纹,待到上锅蒸熟(农村的灶台普便有大锅 不是煤气灶!棉菜饼下垫片粽叶),最兴奋妈妈喊回家吃饼啦。以飞一般的速度跑回厨房,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棉菜饼实在让人垂涎三尺,糯米滑溜有嚼劲,馅料饱满,最原始的手工操作最朴素的食材,还有香浓的猪油汁冒出来,解饿又解馋。在此感恩大自然的慷慨馈赠,伴我走过知足童年。棉菜饼里含着浓郁的清明节味道诉说着对逝者的淡淡相思,为那些和我们有千丝万缕关系的亲人,在我们生命中来了又走的无奈诀别,为记忆中故人温暖的微笑和不舍,抒发我们的怀念和尊敬,也处处提醒着我们亲情可贵。
总结时间到(敲黑板):从田野上摘取棉菜草,到捣烂这种野生植物后挤压出汁,用这种汁同碾好的米粉拌匀,再加入绵菜放入捣臼捣成米团,后捏成一个个团子,放入萝卜丝、春笋、瘦肉拌好的馅料蒸熟,一锅锅油绿如玉吃起来肥而不腴的棉菜饼就制成出炉。聪明如你还不动手做起来。
粗略算算已有15年未曾尝过棉菜饼了,而今的农村也大变样,耕地面积更少了,务农的也以老者居多,找不到摘棉菜小姑娘的踪影,哦哦哦,来首张韶涵的遗失的不美好。取而代之的是工业区和马路上行走的集装箱。(图片是我们的小村庄)我姐姐婆家远房亲戚老家在楠溪江风景名胜区中下游,她们那里原生态环境保护的非常好,也还保留着这个极具风俗特色的做棉菜饼习惯。当当当,不想动手的想省事的没时间捣鼓的想尝尝的有福利了,从材料到加工,四个字:天然手工。真空包装饿了蒸热来一个,一起尝尝来自南方小村庄清明节古老传承正渐渐遗失又很有仪式感的棉菜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