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之河阳访桥记

缙云之河阳访桥记

野菊米

二度游河阳古村,特意研读了酒店提供的地图。发现古村里有座清咸丰石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次没见过,决定瞅个空儿去寻访。

记得第一次来,单是走街串巷,就已经被迷得神魂颠倒,这次终于可以进买票的各大祠堂一探究竟了,里面果然有不少干货。第一站,村北的虚竹公祠,朱虚竹,清缙云首富,其子建祠。进大门,只一抬头,就被第一道门廊给镇住了。每一道梁,每一个牛腿,每一个斗拱,每一墩柱脚都是精雕细琢,连拱形的天花板都用卯榫建成花窗模样。门上壁画虽已剥落,残留的色泽依旧让人浮想联翩。侧门两扇石拱柱,给人以厚重之感。你看柳树下,大马把前蹄放在小马背上,母子各回首对视,一幅温情脉脉的场景。那只是其中的一个木雕斗拱。更不用说戏台、主祠的雕刻了。

进得门来,还能看名家画展,据说浙派人物画鼻祖李震坚就是在这座祠堂里出生的。画中喂猪的劳动场景颇为熟悉和亲切,尤其是那土布围裙,可不就是奶奶的传家宝?

记得成都有宽窄巷,河阳村还有两扇有趣的宽窄门,当然走巷子时稍不留神,就会错过。齐整的十八间四合院里充满着生活气息,院子里晾晒着豆腐、豆豉、干菜等,几排装瓶的霉豆腐在阳光下静静发酵。又走进一座祠堂(大概是文翰公祠),里面的老物件特别丰富,上面还写着现主人的名字。从农具到日常器具,再到老绣品、织带,似曾相识,既遥远又亲切。穿过外方内圆的三重门廊,跨入院子,一位白眉老爷爷正低头坐在正中的堂屋里翻看家谱,嘴里念念有词。中央天井里夏花烂漫,井沿上晒着绿的黄的、白的干货,门柱上的石榴木雕正吐着诱人的石榴籽儿。

荷公特祠又叫孝子祠,进门围墙边的一株残树引起了我的注意,只有一个粗壮的枝丫,没有茂盛的树冠,是死了吗?定睛一看,欣慰地发现一枝树丫的顶部缀着几片绿叶。这个祠堂里的木雕很多被粗暴地削去脸部,那么虚竹公祠又是如何躲过那历史浩劫的呢?这里又有一对鹿母子,肥壮结实的身子上毛发可见,还有黑色的斑点,也是一副母慈子孝的场景。走进侧面的孝女楼,狭长形的天井中一口方井里蕨草青翠。此间门、窗、廊、柱上多雕花、漏窗,显现出女性特有的温婉柔媚。(不知道是不是先入为主的感觉。)一只小燕子停在门廊尽头的画架上,小憩片刻。

接着,大伙儿途经壮观的三十二个马头墙,进入院子做香包。我和霞赶紧溜出去找公济桥。沿着村边的小溪流,途经八士门,一对明朝石兽守着大门。门外临水游廊上坐着几个乘凉、聊天的老人。“沿溪水走,就到公济桥了。”老奶奶指着路。小溪虽小,一排青石栏杆却不含糊。临水人家门口还有个窄而长的木柜台,可见古时候“八士门”是主街,这里也是要道口的街面房了。如今,沟渠对面人家的泥墙上爬满了绿藤,屋子早已废弃了。走到尽头处,忽然看见一高墙大院。白墙斑驳,檐角飞起,门楼讲究,一排石阶跨沟而上,通往自家院子。衬着一棵青葱的大树,显出非凡的气势。

大门紧闭,我们在一旁大树树荫下小憩。这是一棵苦槠树,树龄是?咦,哪个调皮小孩把数字给涂了,竟还涂成一只小蝴蝶的形状?定睛一瞧,乐了。嘿,竟然是一只小粉蝶在捣鬼。这不,它飞起来了,树龄175年,嘿!观察四周,这个小山坡上有两棵古树,中间竟是一座古墓——“哲六十七公墓”。拐个弯,忽然又见一大宗祠,霞耳尖,说里面人声鼎沸:“去瞧瞧!”走进侧门,向坐在红席上的人一打听,原来正开着百岁寿宴。这里就是朱大宗祠,为河阳朱氏总祠,全族大祭自然在这里举行。院子中央,可不正是戏台?

沾了一身喜气,我们继续前行,沟渠里的水流入大溪,溪上有一座石桥,堪称巍峨,底下有五个孔。宽而低的石阶缓缓而上,石缝里恰到好处地长了一些绿草,石阶拐了个九十度角,就是笔直而平坦的石头桥面。桥栏杆形状相同,上面的石刻花纹却有方圆变化。石头上的苔斑暴露了它的高龄。桥有一百多米长,约5米宽,可来个三人百米赛跑。站桥上看,绿水泱泱,桥边埠头旁,枫杨枝叶依依,洒下一大片浓荫。下游河坝上有两排石头墩步,可以走人。

一口气跑过桥,沿着石阶下桥,这边的桥头两旁已经造起了新式砖瓦房,看起来,古桥好像是伸入了新街道,新旧历史在这里交汇。沿埠头走下桥洞,再从石墩步上走过。中午在下游看古桥,能看见桥孔的倒影。

烈日炎炎,知了声声,一如我们探访河阳古桥的赤诚。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