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说说最近。
2017的转折点可能就在近半个月。我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的变化以及小小的进步。我为自己的变化而感到欣喜。
整个上半年说实话生活开始变得有些机械重复,我开始担心自己成为温水里的那只青蛙。直到与我共事了五年的领导,她在上个月有了一定的岗位调整。我开始发现工作正慢慢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然我指的变化并不是天天八点下班,每天平均工作10-12小时的高强度。是一种对个人能力更高的要求和标准,以及角色心态的变化。
无论是公司的架构调整,还是部门内部的人员调整及分工调整。我都深深明白,面临巨变时,我们并没有选择的权利,更多时候我们只能拥抱变化,适应变化。
最近的批量面试,让我有机会与很多不同年龄不同生活背景的人聊天。有意思地发现,现在很多刚毕业两三年的年轻人,很多都自视甚高,觉得自己在所从事的领域已经都经历过了,发展受限了,所以寻求更好的平台。我感受不到一个人身上应有的谦虚。相反一些工作十多年的资深专业人员,反倒能秉持一颗谦卑学习的心态,结合自身的发展,去思考自己的未来。我始终不明白,大多数人的浮躁究竟是由于这个社会造成的,还是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教育,把我们的祖国花朵一个个扭曲了?
我欣赏那些可以沉下心来做好眼下事情的人。就像这几年一直提到的“匠心”,我觉得也是殊途同归的价值取向吧。可是大部分人,都会对自我认知不清晰,对自己评价较高而对目前工作或者说生活所反馈给自己的东西觉得太低。就在这样一种能力高于收获的不平衡心理认知中,他们永远无法收获幸福,更无法快速成长。因为每当成长的机会来临时,他们一定会想到各种各样客观的原因导致他不能去接受这个机会,或者无法把握这个机会。而我们都知道,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
成长,在我看来,是一场自己与自己的较量。你的棋盘上,每一步的选择都在于你自己。你的生活只有你自己可以负责,成长亦是如此。别说成长的机会从没有来到过你面前,你先好好想想你为获得成长的机会,自己又做过哪些准备呢?你真的如你所认为的已经精通所有的专业技能了吗?你真的就在专业方面不存在任何短板了吗?抛去本专业的基本技能,你对同行业的跨专业领域又了解多少呢?你真的可以成为一个适应未来发展趋势的复合型人才吗?
人,之所以区别动物,本质上是因为我们有思考和自我认知的能力。如果你的生活,从来没有留给自己一些思考和复盘的时间,那你必然只会永远这样碌碌无为下去。当然思考只是第一步,最关键的还是思考后的行动。如何将你的目标分解成对应的行动,分别设立对应的完成时间/计划节点,这些你都考虑过吗?你可以把你的人生也想象成是在造房子。我们以前上学的时候都是在打地基。地基打牢了,毕业了,我们慢慢开始做主体结构。每项工程都应该有他的时间节点和目标结果。你的房子的建造进度以及实际效果,完全取决于你每一次的选择,以及你每一步的行动。最后,你是想得到一个城市综合体?还是一套烂尾楼呢?
朋友同事有时候都会说我是职业病,思考问题太正向,太乐观。但我想他们应该还是不了解我吧。我并不是不知道生活不如意十有八九。我也并不是没有过不如意的时候。我只是,选择以一种长期的眼光去看待眼下发生的事情。很多事情,当放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来看,它可能就不是我们眼下所认为的样子了。任何事情好坏对错都是相对而言的。随着评价主题和评价背景的改变,对于事情本身的定性也一定会发生变化。我不鸡汤,也不喜欢喝鸡汤,更不喜欢熬鸡汤。我只是简单地坚持着自己的生活原则和处事标准。以一颗包容的心态,去拥抱一些不确定和变化。我只是对“成长”有一种迷恋,会为看到自己的进步而感到兴奋,我从来不需要去跟别人比较,因为我们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我们要比较的是那个过去的自己。每年辞旧迎新的时候,都可以问问自己“今年的自己比去年有成长吗?成长进步在哪里?”。如此循环往复,你怎么可能会觉得生活乏味无聊千篇一律呢?
成长是一件纯粹的事情。没有什么终极目标,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状态。它让我们变得更有意思,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丰富。人的成长应该不局限于事业上的成就实现。也可以是气质谈吐待人处事的变化,对于人生感悟的变化,对于兴趣爱好的变化与坚守……我们应该把成长看做是多维度立体的状态。不要从一开始就设下条条框框的限制。
这只此一次的生命,我们不是应该尽量让它变得更有趣,才不枉来这人世间走一遭吗?
希望你我都能在成长的道路上,义无反顾,热泪盈眶,永远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