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是我们为了让孩子吸取教训,以负面刺激孩子心理或者身体为目的的行为。惩罚的花样,实在是很多。百度上一搜可以看到各种亮眼的题目,什么《这几种惩罚方式既有趣又有效》、《惩罚孩子的10个科学方法》等等。这些打着科学旗帜的劣质文章,实在是让人触目惊心:
比如上面这篇,建议的十个“科学”方法包括:打手心(什么年头了,打手心比打耳光能进步多少?)、罚帮忙做家务(家务变成惩罚手段了,那你以后还是否指望孩子会主动做任何家务?)、罚看书写字(这就错得更离谱了)、罚没收心爱的东西(玩儿水弄脏了衣服然后自己的爱莎公主娃娃就被没收了,孩子该觉得多莫名奇妙啊)……
与其这样,还不如我们来全面归纳一下。从学术上来说,惩罚按内容可分为物质惩罚和精神惩罚。取消某种物质奖励、中断饮食或睡眠等方法算是物质惩罚;批评、检讨、斥责等可归入精神惩罚。
按方式分,惩罚还可分为代偿式惩罚和剥夺式惩罚两类。代偿式惩罚是以增加额外的任务或负担为措施的惩罚,如罚写字、罚背书、罚打扫卫生等;剥夺式惩罚是以减少或剥夺学习、玩乐或其他机会为措施的惩罚,如拒绝孩子的有意亲昵、拒绝孩子的请求、取消对孩子的奖励等。
这下子,把各种惩罚手段都包进去了。
惩罚有效果吗?各种研究证明,不少惩罚手段的短期效果是不错的,在某些情况下,由于孩子害怕、厌恶或者恐惧惩罚的后果,是可以起到制止孩子不良行为的作用的。很多父母也在实际生活中使用着各种各样的惩罚方法。但是,在各种的现代教育书籍中,几乎所有的专家都一致地反对用惩罚的方式来管教孩子,大声疾呼惩罚的各种恶果。为什么呢?
惩罚让孩子的关注点偏移
惩罚常常意味着事情A没做好所以就得不到B(或者必须去做B),孩子这时候关注点会从A这件没做好的事情本身转移到B上来。也就是说,孩子的注意力会放在是否自己做的错事会被发现、是否会被惩罚,而不是他们不良行为的影响上,这样关注点会促使孩子的行为背离了我们惩罚他们的初衷。例如,一个孩子因为抢了别人的玩具而被打,他的关注点会在“打”这件事情上,而不是他对被抢玩具孩子的伤害上或者玩具的归属权上。
惩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坏孩子
惩罚是对孩子行为甚至能力的否定,因此可能会对儿童的自尊和自信带来不良影响。他会认为,我是个坏孩子,所以被父母惩罚。而很多心理学的研究都证明,孩子会按照我们的期望生活,所以当他觉得自己是个坏孩子的时候,他就越来越会表现得像个坏孩子,产生孤僻、冷漠、消极、自卑等各种不良心理。
惩罚会让孩子更容易陷入权力斗争或者报复情绪
惩罚都是让孩子不愉快的经历,他们很容易愤怒,然后在愤怒的情绪中认为大人是在故意伤害他们,因此拒绝承认我们其实是在帮助他们,因此变得更加的愤怒、桀骜不驯甚至有攻击性。更加糟糕的是,惩罚会破坏我们和孩子之间的感情联结,而真正最有效地阻止孩子做错事的关键因素,正是孩子与家长之间的爱、是孩子不愿让我们伤心失望的初心。
惩罚阻止孩子承担责任
惩罚意味着有一个权威的人,判断孩子无法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所以要接受惩罚。而对孩子来说,“正确的行为”不再是他自己的责任,而是那个权威的义务,对方有责任塑造他,而不是他自己去承担责任。
惩罚是一种暴力行为的示范
一个遭受家长打骂或者体罚的孩子,会认为打骂体罚是正常的方式,所以他们也会用这种方式去对待他周围的人。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个在家经常挨打的孩子,打起别的孩子来也是毫不手软,一个总是在语言暴力下长大的孩子,对别人也会尖酸刻薄。家长的示范作用对孩子的成长产生的影响是很深远的。
还有这种操作?你还在使用最老套的方法教育孩子?体罚会让孩子的攻击行为愈演愈烈,还会导致更多更严重的后果。2012年的一份报告分析了过去20年的研究结果,你猜结果会不会有什么惊喜?NO!结果只会让人更加意外:长期被体罚的孩子大脑灰质较少,容易发生抑郁、焦虑、吸毒等行为,会导致情商降低,会大大增加欺凌、配偶虐待、愤怒情绪等问题。基本上可以这么说,心理学界从来没有意见如此统一过:在体罚这件事情上,对于孩子只有伤害没有益处!
综合来看,各种形式的惩罚有这么多显而易见的坏处,为什么大多数的家长和老师都在不断地使用呢?首先,当然是因为容易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实际情况是,哪怕不考虑上述长期的恶果,惩罚的短期效果也消退得很快,除非你不断升级惩罚力度。
另一种使用惩罚的原因,虽然我们经常不愿意承认,但是实际上是在发泄我们的愤怒,释放内心的挫折感和忧虑,也就是让我们自己觉得好受一些。但是真的会好受吗?很多家长应该都体会过打骂孩子以后后悔内疚的感受。
看来,惩罚孩子几乎被所有教育专家一致批判,判它死刑还真不冤枉。只是,在这些劝告中描绘出的可怕的长期效果,毕竟都看不见摸不着,一时半会儿也感受不出来,而短期的哪怕一点点效果也会让焦虑的我们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不断使用。我们相信,小步家长大学的爸爸妈妈们,都是有智慧、有决心的super家长,所以我们是不是要用一种决绝的姿势和这种错误的教育方法Say goodbye!哦,应该是再也不见!
其实,我们之前讲了很多,如何区分孩子的不良行为动机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何在孩子或我们自己需求得不到满足时进行有效的沟通,这些都是替代惩罚的好办法。亲子之间舒畅的沟通不仅增进感情,也是促进孩子规范自己行为的最强动力。千万不要本末倒置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