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华
武举是历经武科考试产生的举人。明朝的武举聊聊无几,石三暘就是其中之一的佼佼者。
石三旸是平定州西乡习武的传奇式人物,为辛兴石氏的第六世传人。辛兴石氏人家是书香门第,教育世家。一世祖石坚,字广文,大明时期,是河北饶阳县衙的“儒学教谕”,二世祖石严,系石坚四子,进士,则是甘肃临洮府的“儒学训导”。文教传承一直是石氏家庭门风,传至第六代时候,出了个习武奇才,且功名卓著,从此,又成为了文武之家。武举石三旸的传奇故事,就发生在明朝万历年间的辛兴古镇。
辛兴村坐落在巍巍太行山中部的西麓,桃河北岸的山脚下,背风,向阳,有黄土依托,又有山水环绕,是个青山绿水的好地方。村的对面是一个形似驼峰的山,名为骆驼梁,梁下的山坡灌木、乔木郁郁葱葱,青草茵茵,牛羊满坡。村的背后为一架大山,因山体堆积有大量的白色岩石,又有保一方平安之意,故名白安梁。在大山的半山腰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圣泉寺,寺因东西两侧的泉水终年不竭而建,又因此而得名。建寺以来,由于村人历来注意维护和修缮,主持又殚心竭虑,寺院始终保持着兴旺态势,香火不断,寺院内的大雄宝殿烟雾缭绕,极为灵验的菩萨双目微闭,慈祥地凝视着下面的村落,保佑着一方平安。村前的桃河在满滩的垂柳、桃树映衬下,清澈见底,缓缓向东流去。村的前后山间,有层层梯田,东河湾的果树满园,上河滩的水地连片,一片片的河滩地种满了瓜果蔬菜。村的街道呈东西走向,古老的驿道就由村中穿过,秦、晋、冀三省通衢,想当年秦始皇第五次东巡驾崩,散发着鲍鱼味的兵马车队,就是经由此间驿道浩浩荡荡而神秘地返回了秦都咸阳。村庄里绿树成荫,村民有推磨、磨面的毛驴拉碾,碾米的、石臼捣黍的、劈柴的、挑土的,担水的、拉家常的,各忙活自家的事情。村的东沟、西沟、枣园沟、桃源沟和西沟湾的山涧流水潺潺,村中的学堂时有朗朗的读书声,伴随着鸡鸣声,狗吠声,耳畔还不时响起文昌庙悠扬的钟声,好一派桃源风光,好一个祥和村落。
这一天,在村东关帝庙前的老态龙钟的唐槐树下,一群练把式的年轻人坐着,一面议论跟着师傅习武之事,一边欣赏着驿道上成群结队响着铃铛的驼峰队的经过,一边还翘首期盼着他们的恩师载誉归来。他们迎接的正是名扬三晋的刚刚夺得壬午科武举的石三旸。
历史上的武科举人开始于武则天执政时期,公元702年,由兵部主持考试。武举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宋代规定武举不能只有武力,还要考问军事策略,比如孙吴兵法(孙子、吴起)等。到了明朝时更改为“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把军事谋略置于军事技术之上,如果在答策的笔试中不及格,便不能参加武试。初期的笔试考三题,试策两题,另一题论考四书。后来四书的题目改为默写武经。但明代的军事职位多半由世荫承袭,再加上由行伍逐步提拔起来的,武举选将只是个补充形式,因此,在明朝武举是寥寥无几的。就在上述历史背景下,于大明万历十年 (1582年) 壬午科夺得武举的石三旸就成为辛兴村第一位武举人,开创了辛兴石氏习武强身健体、保家卫国的先河。
明代武科的考试程序为科试、乡试、会试和殿试。科试在州县,以遴选地方武生。乡试在省城举行,以产生武科举人。会试是三年举行一次,考场设在京师,由翰林院主持,应试者为各地乡试中榜的“武举人”,考中者称“武进士”。在明代武举一直没有殿试,也没有设立一、二、三甲的区分和鼎甲名号。
石三旸参加的考试分为三场:初场试马箭,靶置应试者侧面三十五步外,驰马开弓,共放箭九支,其中有四箭中靶即为合格;二场试步下箭,应试者距靶八十步,开弓放箭九支,其中有箭中靶即为合格;三场试策论题二道。这样的考试无论他的策论,还是武技都得到了全面的考核和展示,最终得以功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石三旸文、武兼具,考取武举功名,得益于“天生的素质、良好的家庭教育以及自身的刻苦努力”,三者缺一不可。他的文化素养,也就是策论,得益于祖上的文化传承, 及其家庭教育。习武则在于,他天生的体质,自身的喜好,刻苦的努力,长期以师徒传承、口传心授、牢记了大量武术方面的许多有关拳术套路、功夫要领和口诀。这些功夫要领和口诀十分地精炼、形象和精彩,有利于他朗朗上口,默记于心,勤于苦练。如,“一日练,十日功;一日不练,百日空”,“内练一口气 ,外练筋骨皮”,“好拳不在花样巧, 学下武艺护身宝”,“练拳不练功, 到老一场空”,“师傅领进门 ,修行在个人”。再如,武术基本功方面:“查拳——行如风、站如钉、起如猿、落如鹰”;“十路查拳——一头路上手母子拳,二路行手势相连,三路飞脚摇穴势,四路撩阴势当先,五路快速风魔起,六路六角埋伏拳,七路梅花上手势,八路飞虎带连环,二十四势龙摆尾,串通十路仙人传”;“查拳腿功——头路顺步如担扁,二路十字似拉钻,三路劈盖夜行势,四路撑扎左右盘,五路挑打钻封闭,六路扑搂是单砍,七路双砍紧掩肘,八路侧躲退连环,九路捧锁鸳鸯腿,十路箭弹势归原”。由此,勤学苦练、摸爬滚打、起五更、睡半夜、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马上弓箭射大雕、马下百步穿杨柳。终于,奠定了他扎实的武术基础,在众多的武生竞争和严格的考试中,一举夺魁,达到了他人生新的辉煌时期。当时,夺得武举后,朝廷要委以官职使用,在等待委任期间,石三旸一路快马赶回家乡向家长报信。
这真是“辛兴石氏以儒学育人秉文教传承名扬古州大地,古镇国民习武艺夺魁开尚武先河享誉三晋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