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了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我已经习惯从视频和图片中体会自然的美景,但当我放大图片之后,那些美轮美奂变成了无数点状像素,瞬间感受到了一种欺骗。手机传递的是信息,而不是真实的自然,于是我放下了手机,打开窗户,感受轻柔的风,炫目的光,婆娑树影,须臾间,我似乎找到了一些说不清的真实感。
一定有某个他方异地会让你去过之后,产生某种归属的领悟:“对,就是这个地方,我还要再来!”濑户内海的岛屿就是这个地方。从2010年开始,三年一次的日本濑户内海艺术祭,以“直岛”为核心的六七个小岛,融合 “自然,艺术,建筑” 三大主题,每年迎接着全球70多万的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
艺术祭的三大主题之首-自然,那我就从对自然的感受谈起。
自然,就是景致?
自然就是区别于平日里,出现的新奇壮丽的景色,或是久居平原之后,居高远眺的空旷感,亦或是逃离喧嚣都市的隐逸静谧。在新鲜景致中的体验感,组成了我之前理解的自然。
自然,就是我能感受到的?
谈到感受自然,我总会想起一片绿油油中,可食用的蔬果;在树荫下烧烤,一口肉串一口啤酒爽快后的轻风拂面;伏身草坪上,感受草的凉意与清新。
日本濑户内海里的一些岛屿,经过20多年的治理,让重金属污染后的生态环境重新恢复生机。很显然,这些积极行动代表着一种尊重的态度,在这样的态度下,衍生了我对自然更多维度的理解。
孤独感里探寻自然
日本国宝级艺术家“草间弥生”,创造了让全球人追捧的大南瓜形象,当我第一次远眺嫩黄醒目的南瓜雕塑时,产生了莫名的孤独感。它孤零零的站在栈道尽头,期待远方游轮再次眷顾,带它继续远行,盼望游人停留下来,陪伴它欣赏星辰变换,而人们仅仅是拍拍照,走人。
夜雨过后,晨光熹微,我只身来到大南瓜前,背靠着它,盘坐。视线从它身上晶莹的露珠,延展至灰暗朦胧的海面,细嗅海草的味道,迎接略有凉意的海风,感受自然的气息。脑补着自然元素,风、光、雨、雷、雾、云、雪、沙、石、海、星辰、苍穹等等与南瓜的对话。也许,南瓜是快乐的,而我理解为孤独罢了。
一滴水里感受自然
上图中的空间是丰岛美术馆,以水滴为形式,塑造纯白色的冥想空间,空间中两个圆形镂空的屋面,形成巨大的取景光圈。在这样有趣的空间里,瞬间让人的五感强化,身体会不自觉的靠近阳光,蹲坐下来,感受风飘过的痕迹,树叶的私语,白云的漂移,鸟儿的鸣叫。
躺下来,仰望有限的圆形天空,蓝蓝的,静静的... ...
倏然回过神来,想想艺术祭的关键词,自然,艺术,建筑,顺序和逻辑很对。自然是最伟大的造物主,艺术是人对自然的提炼,建筑是人设计的居住之所,人是最渺小的。渺小的人,渺小的视野,居住在人造的居所,逐渐忘却了自然的存在。当我在玩手机享受快感的时候,我认为那就是现实的生活,当我漂洋过海来与自然对话的时候,我又觉得,这才是真实的生活。虽然都是生活,但我应该有必要适当切换一下视角,尝尝不同生活的味道,毕竟我们来于自然。
“方寸之间品自然”
仅仅四个墙面的围合,类似“坐井观天”,当我坐下来仰望天空的时候,我不觉得是井底之蛙的小视野,而是超越方寸之间,视野被无限放大了。简单的三条线组成的景象,光线投射到墙上,随着时间逐渐的变换,我感受到了流逝。
周遭繁杂时,我不会关注的事情,却在“坐井观天”与自然对话时,清晰的感受到了,而且我清楚的认知到,流逝的是自己,而不是自然。
乘坐轨道列车、轮船、大巴车,转乘八次交通工具,从关西京都到濑户内海,距离大城市较远,很不方便。来到时所用的时间和累计的距离,一定会有“与世隔绝”之感,来到之后的另一片天地,让人不能不思考一些新的东西。物质与精神,哪个更符合自然?哪些真正属于人类?当我在谈及创造力的时候,我好像忽略了什么?
也许是岛国太过拥挤,反而对自然有种特殊的敬畏和需求。日本住宅里有个叫做“和室”的空间,普通的5-6平米,很独特,无具体功能,但有光、有影、有席、有书画、有景致,在其间可以无限放大想象力,让人时刻去体会和感受自然,让人思考:“我们从哪里来?”
在谈过这些关于自然的时候,脑中瞬间闪过《道德经》里一句话:“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利,应该是等于物质社会,无用,等于精神世界,有无的道理,终离不开自然,难怪老子说:“道法自然。”
我的2019濑户内海艺术祭,此行之意不在行,在乎山水之间。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行。仅作此文,以记之。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