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 在它来自久远时空的静穆中, 可以感受到一种已经超越单纯目的性而显示出自我的浪漫建筑特征,它既符合最初建造的目的又超越了目的, “作为一种本身独立自足的建筑而耸立着 …… 坚定而永恒”。
■■ 从海上吹来的掠过珠江三角洲和白云山上空的暖风熏陶出这一艺术。
19世纪两次鸦片战争之后,广州历史性地走向衰落,其在全国的经济地位迅速下滑,走向边缘,但即使在此时它依然有一些发展变化。
正是这个沉寂时期,城市增添了两个值得传之久永的瑰丽建筑作品,这就是被称为 “石室”的天主教圣心教堂,和名为 “陈氏书院”的合宗祠堂陈家祠。它们在时间上靠得很近,前后紧随几乎同时出现在城中。实际上远不止此,除这两座建筑外,一些规模略小的书院与教堂也陆续建造于这个时期。
完全可以想象,当 1888年高达 58.5米的石室教堂出现于一德路现址时,带给广州人的视觉冲击与灵魂震撼。
正面两座灰褐色的尖塔直指天际,人们首先就被这种竖向效果传递的崇高感以及建筑本身的巨大体量震撼了。
整个教堂是用花岗石砌造。前墙三个尖拱形门道高大且精雕细刻,正中间是巨大的玫瑰花圆形窗,窗中镶着绘有图案的彩色玻璃,窗两旁各有一个以精致直棂支撑的高高百叶窗;两座塔楼的基部建有一些小尖塔,环护着高耸的大尖顶,推助教堂向上的动势。
清晰分为四层的正立面中附加了许多风格协调的雕刻与雕缕装饰。这些细密精致的雕饰连同整个教堂作为 “石头的杰作”,给人以坚实的存在感,传达着精神崇高及关于永恒的理念。
这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筑。进入教堂,即会被眼前深邃且向上升腾的空间及神秘肃穆的氛围所感染。两旁整齐列立的群柱,象喷泉一样从地面向上直冲到高高的拱顶,构造出中厅的巨大空间。
光线从上部连拱廊镶满彩色玻璃的高窗透射下来,这是宛若来自天堂的梦幻般的光,它使尘世中的疲惫心灵顿时得到慰藉。教堂内部的光影变化那样动人。 “这是一个改变了形态的世界,其中的光要比现实世界的光更为明亮,其中的影则更为神秘莫测”, 宁静中渗透于每个角落的稍纵即逝的幻影,跃动着建筑的生命韵律。
细心的人会发现,教堂前面东西两侧角石上分别刻有“罗马1863”和“耶路撒冷1863”字样。它们既标示大教堂奠基于1863年,也寓意天主教创立于东方耶路撒冷而兴盛于西方的罗马。两块角石下面分别藏着当年取自耶路撒冷和罗马的用作奠基的泥土。
同时又注意到,大教堂的主厅并没有像通常哥特式教堂那样呈东西向,大门朝西,而是呈南北向,正立面向南,这大概是为城市街道走向而作的灵活改变。它必须为适应广州而做出一些调整。
法国人建造了这座建筑。他们似乎急欲将一种宗教与文明的象征尽快带给这座东方城市,为此不惜将沙面的其他项目推迟多年。在2700平方米地面上,他们聘用大量中西方能工巧匠,完全采用广州附近的花岗石,持续施工25年。教堂的法国籍设计师深受经典哥特式建筑巴黎圣母院的影响,因而赋予了这座教堂典型的哥特式风格。
教堂落成的1888年,距离巴黎圣母院建成的时间已经过了543年。而在此8年前的1880年,世上最高的哥特式教堂德国科隆主教堂在经历600年建造时间后正式竣工,它被歌德称为“人类文明进程的一部文献”。
石室圣心大教堂虽然身处遥远的广州,但它与故乡欧洲的教堂一脉相承精神相通,虔诚地唱着上帝与天使的颂歌,并给这座城市带来另一种文明的艺术情调。
在一座东方城市天际线上,西方教堂的双尖塔高耸入云,一如人们在巴黎在科隆或在其他欧洲城市所见。这实在意味深长。
广州唐代早期即建有宏伟的伊斯兰建筑怀圣寺光塔,如今又有石室教堂,一座是中国最早的外国建筑,一座是中国最高最有规模的天主教堂。这足以加深人们对这城市的认识。将近130年过去了,这座建筑今天还静静矗立着——它还呆在那里。
就在石室教堂建成那一年,广东48位陈氏族中的乡绅名流聚集广州西关,向全省陈姓宗族发出捐资修建广东陈姓合族祠——陈家祠(陈氏书院)的倡议。
倡议迅即得到省内各地陈姓宗亲积极响应,因此很快筹得了建祠所需的巨资。他们当年即组建了陈氏建祠公所,以颖川堂和陈世昌堂名义购买了广州西门口外恩龙里、荔枝湾福水塘一片约36600平方米的地产,开始了这个有广东72县陈姓族人参加的建祠工程。
陈家祠是以方便陈氏子弟赴省城广州读书应考的理由,并以“陈氏书院”的名称获准兴建的。实际上它是广东陈姓宗族祭祀祖先、议事联谊的合族祠堂,同时为陈氏族人子弟赴考提供临时居住场所。
这个庞大工程云集了全省能工巧匠,使用全省各地及南洋一带的优质建材,按当时最优秀最豪华的设计施工,历时7年而于1894年完成。
一座建基于岭南水土,并与岭南水土完全和谐的建筑。
从海上吹来的掠过珠江三角洲和白云山上空的暖风熏陶出这一艺术,那些淋漓酣畅的降雨打在细叶榕或芭蕉树叶上如乐曲般美妙的雨声,给了工匠们更多的灵感。完全是岭南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座清代广东第一大姓的最具文化艺术特色的宗族祠堂。
站在祠前广场上,大祠堂正面闪着灰赭色光亮的横向延伸的坡形瓦顶赫然在目。屋檐下以优质花岗石构造的檐柱、柱梁、柱基与台阶,在明朗的阳光和背后阴影映衬下,呈现出强烈的石料质感与线条结构美感。
山墙和瓦脊上左右对称地饰满了精致细密的描述各种历史故事、表现风物人情或寓意吉祥的陶塑和灰塑。其中屋顶最高处的灰塑基座上,有一对龙头鱼尾造型的鳌鱼陶塑,凌空而下,颇有气势。
正面两扇高5.61米、宽4.1米的厚重的黑漆大木门,分别绘有4米高的红脸秦琼和黑脸尉迟恭两位威武雄壮的门神,门两侧有一对雕琢精细的具有门第象征意义的大石鼓。
所有这些,都让人深感这个豪庭深院的华丽与尊贵,同时又有一种精神获得关怀的亲切的家园感。
这座以青砖围墙环绕的大祠堂,是一组“宽五间深三进”包括大小19个厅房和6个庭院的建筑群。每个单体建筑之间以庭院或青云巷相隔,又以长廊相连。
首进的中央是五开间的正厅,中进是供族人议事联谊的聚贤堂大厅,后进是供奉陈氏祖先牌位的正厅。每一进正厅的左右两侧,都依次有东西小厅和供陈氏子弟读书用的东西厢房。
在这大祠堂内,能工巧匠们极尽装饰之能事,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绘画、铜铁铸和刻花玻璃等各类装饰工艺,应有尽有。上至屋顶的梁架瓦脊,下至地面的柱础台基,包括门窗栏杆,连廊巷道以及斗拱屏风,各种风格的装饰巧妙结合无所不在。这些装饰不但精致生动,而且细密繁缛,给人以超乎想象的视觉冲击。
就连聚贤堂前一处人们不经意的石围栏,工匠们也照样倾注复杂的工艺,几乎在望柱、扶手和栏板等所有部件都以深透和透雕手法进行精细的雕饰,雕刻内容包括有龙、狮、朱雀、仙鹤和飞鸟及岭南花草树木等,还将栏板采用透空雕花的铁铸构件,铁与石两种工艺并用,整体效果更显坚实精致。
时间就是建筑师,人民就是泥瓦匠。
整个大祠堂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就是一个建基于岭南水土的“大地瑰宝”。但是奉献这一瑰宝的无数能工巧匠却没有留下名字。
据黄淼章《岭南文化知识书系·陈家祠》记载,这清代岭南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由当时广州很有名的建筑设计师黎巨川设计,由当时城西寺前街的黎氏瑞昌店总承建。建筑木构方面工程主要由回澜桥刘德昌、源昌街时泰、联兴街许三友等广州建筑商号承建。陶塑脊饰则是请佛山石湾瓦脊行最有名的几个店号烧制。那些数不清的构件和各类雕刻,多由建筑商到省内各地聘请能工巧匠集中到广州制作的。
然而修建陈家祠的民间艺人数量则庞大难以统计,他们完成这一建筑艺术创作时没有署下自己的姓名。这是历史上许多伟大建筑或代表性建筑的共同规律。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说:“最伟大的建筑物大半是社会的产物而不是个人的产物。与其说它们是天才的创作,不如说它们是劳苦大众的艺术结晶……人、艺术家、个人在这些大建筑物上并没有留下自己的姓名,而人类的智慧却在那里凝聚,集中起来。时间就是建筑师,而人民就是泥瓦匠。”
正是岭南的泥瓦匠把这座集地区民间建筑工艺大成的陈家大祠堂赋予了这座城市。
(写于流花湖畔)
简单结语——“最伟大的建筑物大半是社会的产物而不是个人的产物。与其说它们是天才的创作,不如说它们是劳苦大众的艺术结晶 …… 时间就是建筑师,而人民就是泥瓦匠。”
2016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