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0日,结束了为期148天的产假,我拖家带口回到了学校上课。
由于临近期末,22周的学期已经来到了16周。根据学校教学安排,我临时顶替了一个请产假的美术老师的课程,即:上初一两个班的美术课和初二五个班的综合实践课。
这两个科目都不是统考科目,照理说上这样的课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由于半年多没有接触课堂、又是跨专业“半路出家”。记得一开始听到这样的工作安排的时,我内心在os:这课可怎么上呀?
有同事听到我说要上美术和综合实践课,表示羡慕的不得了,羡慕的理由如下:
第一,这两门课程都不是考试科目,根本不存在任何考试压力。
第二,基本上不用批改作业。
第三,不用上晚自习。
仔细一想,好像确实是那么一回事。特别是孩子还小,晚上特别黏我的情况下,单是不用上晚自习这一点,对我而言简直就是贵宾待遇。
但凡事有利也有弊,当我开始对照课程时才发现每周的课时量是14节,几乎每天都是上下午都有课。而且,常常是下午满满的课。
因为要同时带“睡渣”宝宝,(白天基本不睡,要么就是“哄睡两小时,睡觉两分钟”)这就意味着我没有了午休,下午只能带着困意去上一下午的课。
当然,这个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发现自己好像不太会应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了,不懂这算不算一孕傻三年。
初中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的叛逆期,好动、自律能力较差。说实话,还没有去上课我就在脑子里脑补过这样的问题:
001 如果学生一直吵闹,怎么叫都停不下来时,我该怎么办?是发怒、留堂还是交给班主任处理?(必须承认,这些都不是我喜欢的处理方式)
002 如何能让学生从自己的课堂有所收获?
……
(似乎有点刷存在感的感觉)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听起来有点作。事实上,就像现在写教学期末总结,其实我也可以像以前一样在网上问度娘要一篇,然后心里暗暗庆幸:
随便找一篇交了完成任务就行,反正也没有人看。那种感觉就好像自己捡了大便宜一样。
写下这些话的时候,突然想起也知也非说的一句话: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把手段当作目标。
什么意思呢?
还是拿写教学总结来举例吧!
本来,写教学总结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总结回顾一学期以来自己教学心路。然后通过分析得与失,有则加勉,无则改之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但似乎不知不觉,期末写教学总结这件事就莫名变了味,特别是多了行政干预――不交总结,学期绩效就会扣钱。写总结的唯一目的就成了“不被扣钱”。
可明明写教学是为了反思,为了成长的一种手段,但观念发生改变之后,却竟然却成了目目的。
细思极恐。
原来把手段当做目标的时候,我们都犯了买椟还珠的错。
不过话说回来,写教学反思到底有什么用呢?记得猫叔的公号登过一个同为教师的老铁的先进事迹。文章里提到那位优秀的老铁把写教学反思当成了她的日常,而恰恰是这个看似不起眼的日常一定程度上成就她。
记得当时看完文章,除了震撼我还问过自己一个问题:同为老师,为什么她可以做到而我却不可以?事实上,我之前也坚持写过一段时间,只不过后来就没有了后来。
关于写教学反思这件事,在这里立个flag吧!先定个小小的目标:从下学期开始(因为现在放假了),坚持写教学反思一个学期。
扯得有点远了,回归正题。
从16周到21周,一个多月的非本专业教学给了我不少关于教育的思考。
简单谈一下自己的感悟吧!从哪里说起呢?
就从“学生不好学、成绩差,教师与学生谁之过”这个话题说起吧!
记得书本《第56号教室奇迹》里有这样一条“惩罚”学生的规定:
如果某个学生经常犯错,那么作为老师雷夫就不给那个学生去上他很喜欢的课作为“惩罚”。
而通常情况下,为了争取能早点回归自己喜欢的课堂,犯错的学生很快就能改正自己的错误。
这似乎有些违背常理,而且我知道这样说免不了遭到吐槽:对我们自己教的学生来说,他们根本就没有哪一门喜欢的课,这个做法对他们行得通?那是不存在!
这样的反驳也不是没有道理,毕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生来到学校是带着多年家庭教育的印记而来,想要他们发生改变也不是易事。
但其实只要稍微往深处一探究,还是有漏洞的。试想同样一门课,为什么有时候不同的老师上,学生的态度会有天壤之别。
再仔细想想,我们的学生时代有没有因为喜欢某个老师,然后那一门功课学得特别好。相反,如果不喜欢某个老师就很厌倦那个科目的经历呢?
事实上,这些都是学生中再普遍再典型不过的现象了。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大意是说:一个人只有在亲近、尊敬自己的师长时,才会相信、学习师长所传授的知识和道理。
但反过来,如果一个老师颇具人格魅力,优秀到学生忍不住靠近Ta,向Ta学习,那么相信这个老师的教学一定不会太差。
育儿专家高志宏 、徐智明夫妇在他们的《育儿基本》里曾经这样说道:没有叛逆的孩子,只有成长太慢的父母
在我看来,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教师行业。
当我们被一个个具体繁琐的学生问题搞得焦头烂额时,除了学生本身的问题,难道不也恰恰说明我们在那个当下不具备处理问题的能力吗?愤怒源自无能。在这种情况下并不是一句空话。
回到“学生不好学,谁之过?”这个问题上,我想:与其纠结于是非对错或者推卸是父母还是学生的责任,不如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用心打造自己的职业技能,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用生命影响生命。
就像《教育本质》说的:“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在青蒹的知乎live 里,我也曾听过类似这样的话,她说:
教育是和心灵打交道的职业。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用五年多的时间才真正明白一个道理:只有真正成长起来,老师才会找到职业幸福,学生也才会因此受益!
说了那么多,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该怎么做?
一,遇到想学的学生,就认真教学。
二,遇到不想学的学生,尽可能地帮助他们提高成绩以外的的素质,让他们至少不会从“熊孩子”变成日后的“熊大人”――成为社会的危险分子。
做到这两点,我想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最后,把下面这句话作为自勉:
优秀的老师,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还能让学生感受到Ta的格局眼界和广阔灵活的思维!
2019.1.19
筱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