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周浩是一个好动的孩子,或许是由于家长的管理不当,还是其他的原因,构成了孩子自以为是的性格,以前经常和小朋友闹事,之后还要来个“恶人先告状”,经过中小班的学习适应之后,我发现他改变了不少,孩子毕竟是孩子,我坚信如果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教育,是会有起色。但有的时候,他就像玩的一样,故意去捣乱,去闹旁边的小朋友,图片中的情形,我第一时间发现的时候,我是生气的,因为这给人的感觉是孙周浩小朋友狠狠的咬了旁边的小女生一口,但我接下来却发现小女生在笑,孙周浩抬头朝她做了一个鬼脸,又咬下去 ,故意在惹她生气一样,继续观察下去,其实孙周浩小朋友只是对着小女生的手臂使劲的吹气而已,于是在接下来的几次活动中,我得仔细考虑他是否真的做错了,如果真的不对的行为,这时再把他叫过来,明确地指出他的错误所在,我认为比较重要的事后也会与家长取得联系,要求他们配合老师指出他的过错,这种方式切中要害,慢慢地,变得乖巧多了,也听话了,讲理了。看到他的这些变化,我很欣慰。是的,孩子本质不坏,只是没有引导好,今后他会从其他小朋友中得到友谊,会比以前更快乐,而我也有了成就感,也很快乐。和幼儿朝夕相处,我们每一天都要讲很多话,而我们用的最多的一个词,那就是“小朋友”。说多了似乎也就习以为常,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其实,细细一推敲,它正是体现了师幼之间的一种“朋、友”关系。我们能够将关系亲密的人称为“朋友”,那我们每一天亲切的称幼儿为“小朋友”时,不是也就应用对待朋友的态度感情去和幼儿交流吗?只有我们将幼儿真正当作我们的“小朋友”,才会用朋友身份于幼交流情感和看法,虚心征求和倾听幼儿的意见,赏识幼儿的优,点和进步,从孩子的视角去着待他们眼中的世界,才能用- -颗童心去理解他们的发现和行为。这种以平等融洽的关系带给的支持最易于幼L沟通,也最容易被幼儿接纳。
陈晓
202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