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阳明大肠经在食指末端接受手太阴肺经传输而来的经水,并开始朝向重力场低处流动。手阳明多气多血,其运行方向主要由肢体远端向近端运行,温度由低变高,主要由低温液体向高温气体的转化。
从手太阴列缺穴分流而来的经水至食指末端,渗入地部,而远端肢体内部较于外部仍属高温之所,经水遇热少量气化为蒸汽而出,故商阳外出体表为纯阳之气,而无经水外溢,穴内物质以肺经传来的经水少量化气为主,运行方向朝向人体中心重力场。
从商阳运行而来的气血抵达二间,二间处本节之前,为荥属水,性润下,并朝向下部三间而行; (若商阳化气过多,则至此处经水量少,大肠经整体经水量不足,经气有余,则易表现为所过处燥热身痛,可通过泻商阳之阳、补二间之阴以除热润燥;)
三间为输属木,木性生发,经水气化但不足以到达天之上部,故以风行之状横行输布至合谷;
合谷地处两骨之间,由于其地理优势,三间风行而来的气血于此汇聚,形成一片局部气血场,其量较大,温度较高,经水可大量气化补充大肠经气,气血场汇聚满则溢;(补可促使经水气化以补充大肠经经气,泻可泻大肠经过盛之阳热,通可促进阳明经气的运行输布、因其多气多血经气运行强劲、从而影响调节各经气血运行。)
溢出则下行至阳溪,阳溪为经,动而不居,规范经水沿特定道路而行,其性属火,从合谷气化而来的水湿之气继续吸热,表现为火的炎上,与经水一同流向偏历;
至偏历,水湿之气吸热上行至天之上部,一部分阳热之气外散别走肺经以补充临近处肺经不足的天部之气,另一部分则沿本经上行至温溜;
温溜作为大肠经郄穴,有气血深聚之意,偏历运行而来的天部阳热经气于此汇聚;(阳热经气汇聚于此,补则热,泻则寒:对于临床急性腹痛,一般以寒中为主,常常通过补温溜之阳治疗急性肠鸣腹痛;而通过泻温溜也可治疗阳明外经热证,如疔疮、喉痛、牙痛等。)
下廉位处辅骨下,兑肉内廉之下端,接收的气血物质为温溜传来的温度较高的阳热之气,浮行于天之上部,距人体温度场较远,且阳盛极则始衰,开始逐步散热冷降,一支沿途运行至上廉穴,另一支内部热量充足、缓慢散热、故别走直接汇入“阳明之会外邪”;
至上廉,水湿之气已散热回归天之下部,开始形成一片温度逐渐降低的水湿云气场,并流向手三里;上廉散热之气也分出一支汇入“阳明之会外邪”;
— — —
(此处的阳明之会外邪,本人始终存有疑惑,今日与几位同修交流讨论似有所得,但内心仍未明确,在此做出些许猜想。
“ 下廉,在辅骨下,去上廉一寸,辅齐兑肉其分外邪,刺入五分,留五呼,灸三壮。
上廉,在三里下一寸,其分抵阳明之会外邪,刺入五分,灸五壮。
手三里,在曲池下二寸,按之肉起兑肉之端,刺入三分,灸三壮。”
按照甲乙经上下文,我将手阳明之会外邪暂时理解为手五里:其一,阳明之会外/阳明之会外邪/阳明之外邪应该指同一个部位,且联系上下文只有上下廉处有“邪”字,故“邪”既不应当理解为斜刺,也不应是语气词耶;其二,上下廉皆分支以抵会外邪,证明会外至少在手三里之上,但此两穴阳热之力应不足以跨过肩部大骨,故会外仍处手三里-肩髃之间;其三,不应是曲池、肘髎和臂臑,见下文;故最有可能是手五里。
笔者私以为接近人体属内,远离属外,人体最自然手臂下垂姿势,前臂阳明运行方向在前,上臂则转向外侧,易受外邪之扰;且《灵枢.玉版》言“通之五里,中道而止,五至而已,五往而五脏之气尽矣”,针刺五里可泻五脏之气,故可灸而不宜刺;且五里之意较之三里范围更广,表明其气血物质汇聚更多,故下上廉最有可能分支而来。
本人拙见,日后不定可能随时更改纠正。)
— — —
至手三里处温度较低的水湿云气场开始化雨,其覆盖范围较广,通过大量降雨可沉淀手阳明气血运行中的浊气归于地部,并且流向曲池穴; (其穴内气血物质为散热冷降的大范围水湿云气场,以及冷降化雨至地部的浊重经水,其可调节回归大肠经的经水量,泻可除大肠经多余之湿,补则可润大肠经之燥。)
曲池为合,汇聚手三里不断降雨而来的地部经水,经水为脾土吸收后受地部之热又蒸发为水湿之气故又名阳泽,属土,有生发本经经气之意; (本穴为大肠经经水汇聚、与经水化气之处:故补阳可生发大肠经经气,泻阴可泻大肠经之湿,补阴可润大肠经水之燥。)
曲池处的经水下行至肘髎,一部分继续下行至手五里,另一部分沿骨下陷处流入地之地部; (肘髎处经水下行骨部,将大肠经多余之经水导入骨部。)
由曲池下行至手五里之经水,连同下廉、上廉分支而来的经气,接近人体高温区,再度吸热化气,成为一片水湿气血场,其覆盖范围更广,并沿上臂游行至臂臑; (在手五里处,曲池下行而来的气血再度吸热,大量化气,且由于五里处临近“里大脉中央”,故乃手阳明与五脏之气联系紧密之处,又名“大禁”,禁针刺易泻五脏气,可灸;若大肠经寒,手五里处经水难以正常吸热化气,则局部拘急or肿满,可行灸法以助之。)
在手五里处吸热化气的气血气态物质,在运行至臂臑途中持续吸热,充分上行至天之上部,以攒积热量跨越肩部大骨,行往肩髃;臂臑为手阳明络之会,意喻手阳明经之阳气大量会聚于此,又名头冲、颈冲,指其穴内阳热之气可上行直达头颈;
肩髃穴接收臂臑传来的阳热之气,由于一在天部阳极始寒,二则跨过大骨消耗热量,故部分阳热之气冷降至肩髃之骨处,部分因受到脏腑重力场作用,通过缺盆进入体内,与肺脏相联系,并且下行注大肠,以沟通体外经脉与体内脏腑;
而肩髃另一部分气血物质则流行至巨骨穴,受到人体中心热量的蒸腾,化为高温湿气通过巨骨上行至柱骨之会,即为天鼎穴;
高温蒸汽在天鼎处,遇颈部心火外传之热,大量气化,并上行扶突;扶突处同样受到心火之热的影响,阳气继续上行头部; (此两穴可为头部提供阳热之气,并且分散心火上炎之热:若颈部阳热过甚致使暴喑or咳逆喘息,则可泻天鼎、扶突之阳或放血。)
上行的阳热湿气抵达颊部,一部分下降沿地之地部渗入下齿,另一部分感头部之热上行交人中,并会于两侧口禾髎,沿骨之孔髎汇入地部与体内经脉沟通交会;
另一部分极少量阳气则上达迎香穴以联络胃经,迎香为手足阳明之会,一则将大肠经清阳之气上输胃经,二则将胃经浊重之气通过迎香补给大肠经。
本想以深入浅出的文字汇总所得,但一则想解释清晰,二则自我还存疑难以删繁就简,故长篇累牍了…
今日有友问我为何要从经水经气运行来解释经络,我说因为很有意思,并且觉得取类比象地很有道理。
可能我目前也无法理清这思路的回环往复,但我喜欢这种喜欢着,并且去探索的心情。就如同上次说的,我也许并不想去改变什么,只想揭开她的面纱去看一看真相。
我爱好着,并且看到了,就满足了。
——2019.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