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否愿意成为你的样子

      呵呵,这个话题从表面上看感觉有些新,甚至如果朝错误的方向去想感觉还有些扭曲:怎么就想让孩子成为父母的样子了?

      今天在看樊登老师讲的视频——《你的一言一行便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后,一系列的问题在头脑中盘旋起来。

      “孩子如果愿意成为父母的样子,是否可说明家庭教育就基本成功了?”

    “如果孩子长大后还喜欢和父母在一起,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可说明,做父母的你是被孩子所尊敬的?”

    “一个人是不是平时只要做到了自己活得优雅,少生气,尊重他人,就会受到孩子的喜爱?”

......

      哈哈,视频所要传播的内容是关于家庭教育的,其实我感觉更像是在给做父母的上人生之课。视频中明确表明,做父母的不要把家庭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孩子身上,而是应该放在对自己的对照反思中。关于这个,视频中就说到:如果孩子不愿意成为你的样子,你平时对孩子唠叨得再多,他们也是不会听你话,起不到教育效果的。相反的,如果你的一言一行都得到孩子的认可,你的言行在孩子心目中已成为榜样,他们已默认长大后就是要成为你那样的人,那么,作为父母的你也无需对孩子说很多教育的言辞。确实,如果我们做父母的能够做到在自己的言行上下功夫,注意这种无声的教育,那么相信孩子是会信任我们的。无需说,那种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当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了。所以,我觉得自己所疑惑的第一个问题的说法是成立的。

      “孩子如果愿意成为父母的样子,那么我们的家庭教育已基本成功了。”

      曾经听孩子说西方国家与中国在家庭观点上的一个很明显的差别。孩子告诉我:“在西方国家,孩子是可以选择要不要赡养父母的,这完全凭借父母与孩子平时的亲子关系,如果孩子觉得与父母的亲子关系不好,不想承担赡养义务,那也是可以的,也不会有太多的人在旁边说三道四,法律也不会追究作子女的责任。而在中国就不同了,赡养父母已在法律条款中有了明确的规定,当子女成年后,不管你是愿意,还是不愿意,赡养父母都是你应尽的一种义务。如果不尽这种义务,就会受到身边人的各种指手划脚,说养了‘白眼狼’,不尽赡养义务。还有更严重的,如果做子女的不对父母尽赡养义务,有的父母会通过法律渠道来起诉子女,法律判定的结果也是子女无条件的承担赡养义务。因此,不难发现,由于中国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是带有强迫性的,所以导致很多女子对父母的赡养行为都变成了孝顺,而不是孝敬,不是打心底的一种敬重。”但以我现在对赡养认知的理想状态来说,我还是更愿意做一个能得到孩子敬重的准老人。希望能营造一种亲子关系更和谐的氛围:孩子长大了和我们在一起,不是出于某种被迫,而是一种自愿行为,是一种喜欢,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

      视频中谈到,许多父母经常琢磨应该教给孩子点什么,然而视频中所提倡的观点是:做父母的应该琢磨自己应该作出点什么改变。比如,少生气;平时就有尊重他人的习惯;让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断丰富,活出自己的优雅;总之就是让自己活好。为此,视频中还给出了判断一个人是否活好的简单标准。他说,如果一个人活得好,那么孩子就会喜欢和你在一起,就会愿意成为你的样子。相反的,如果一个人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那么孩子也是不大可能喜欢和你在一起的,更不希望活成你的样子。

      “孩子是否愿意成为你的样子,不是取决于孩子,而是取决于我们做父母的。”

      最后,我相信,天底下做父母的如果能多注意自己的言行,能在平时生活中遇事少生气,有空的时候不断的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让自己成为既能对生活充满热爱,又能不忘做一个腹有诗书的人,那么孩子会愿意追随我们,愿意成为我们熟悉模样的。

……——……——……——……——…

(阅读后,如果你也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