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缘起
简书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个写作软件,在这里你可以随心所欲,“我手写我心”,用文字与自己对话。与简书的相识,还要从梁老师说起。梁老师是我的同事,也是我在阅读和写作路上的领路人,我们都喜欢亲切地喊她“大姐”。她在简书坚持日更已将近五年,每天她都会把简书文章转发至微信朋友圈,以此来自我监督。而我,一直是她的忠实粉丝,每篇必看。
2019年,我和梁老师成为搭班老师,有幸分在了同一个办公室,我们俩之间的交流也因此多了起来,看着梁老师每天读书写作不亦乐乎,心里充满了敬佩和艳羡。2022年,梁老师在我们办公室发起了读书活动,邀请我们一起阅读,并成功组建了“老梁读书会”,同时鼓励我们要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成长和阅读感悟。一开始,我以各种理由拒绝日更:孩子小,事儿多,文笔不行……但梁老师就是这样,她认为的好事是一定要拉上我们共同践行的。在梁老师的再三邀请之下,我怀着忐忑的心情,于2022年8月,开启了我的日更之旅。
02 行走
梁老师非常善解人意,第一篇日更文,她给我定好了题目《学会崇拜自己》。在我看来,这正是梁老师的高明之处,崇拜自己,相信自己,这是坚持下去的内在动力。一开始,我不太懂简书日更的规则,我看梁老师的日更文都在两千字左右,我便以为都要写这么多字,所以前几篇日更的字数也都在两千字以上。后来才知道,原来每天一百字便是日更挑战成功,当我在心里窃喜“一百字,简单”。但我还是默默地给自己定下了每天日更字数不少于1000字的目标。
其实,刚开始日更的时候,心里还是挺紧张的,怕自己写的内容太过于“大白话”,惹人笑话;怕自己哪天无事可写,会断更,前功尽弃。每天我都会为日更内容绞尽脑汁,偶有灵感,哪怕是已经躺进被窝,也要爬起来坚持码字。有了存稿,就如同有了余粮一般,心里踏实。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我终于不用再为日更发愁,素材似乎唾手可得,生活和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都可以出现在我的日更文里,都可以成为我写作的话题,这应该算是思路拓宽了吧。
一个人写难免孤单,就像梁老师所说,她把简书日更转发至朋友圈,就是为了有被监督的感觉,以此来督促自己每日必更。虽说有我们老梁读书会的成员互相关注和监督,但我还是准备再寻找一些共同写作的伙伴,彼此作伴,方能走得更稳、更远。
一、和学生一起阅读和写作
9月份开学后,作为七四班的语文老师,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学生开始读名著和写日记。我把我的简书给他们看,告诉他们我每天的目标是一千字,而我给他们的目标是不少于一百字。每周的作文课,都是我和学生们的共读时间,我们一起读名著,一起探讨,我鼓励他们上台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并告诉他们,这些都是自己日记的素材。即便这样,也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每天哭诉无事可写。他们的日记内容基本停留在“流水账”的层面:今天上了什么课,吃了什么饭,几点睡的觉……几乎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我也不着急,只是鼓励他们一定要坚持,即便后来网课了,我也让他们自我监督,并把每天的日记打卡至企业微信,以此来养成养成每天记日记的习惯。
新学期开学后,我让学生们看了我的日更记录,当时不间断日更一百多天,码字28万。他们满脸的惊讶和佩服,我相信榜样的力量。学生们继续写着日记,我继续进行着日更。不久后,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的日记不再是“流水账”,也不再是“兔子尾巴”,他们已经学会如何详细记录一件事,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或描写,真好!果然,坚持就有希望,进步就发生在悄然间!
上学期听了贾利军老师的讲座后,我又对“观察日记”产生了兴趣,于是,这学期,我带领八四班的孩子们开启了“观察之旅”。我发现,经过日记的积累,孩子们的观察日记像模像样,无论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还不忘综合运用多种感官,以及修辞,细节描写等,非常的棒!
在课堂上,我也不忘锻炼孩子们的写作能力。在学习《社戏》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们针对第11段精彩的景物描写进行了仿写。当时,我从家里带了瓜子和花生,给全班每个孩子发了一颗瓜子和一个花生,让孩子们近距离仔细观察它们,然后从多角度描写手里的瓜子或花生。我们永远不要低估孩子们的实力,他们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给我带来了不小的惊喜。
“身教重于言传”,让孩子们坚持写作,我当然也不能落后,截至今天,我已经不间断日更六百多篇,积攒文字82万。日更的内容我也把它们做了分类,有读书足迹,有班级故事,有两个儿子的成长故事等等,作为老师,我更喜欢写教育叙事,喜欢写我和学生之间的“相爱相杀”。我写的“学生小传”和“教育故事”深得孩子们的喜欢,为此,许多学生专门注册了简书,关注我,就是为了看我的日更文。我相信,阅读和写作的影响在孩子们中间已经形成。
二、加入张爱敏日更挑战群
在梁老师的介绍下,我申请加入了“张爱敏工作室日更挑战群”,在这里,有一群优秀又可爱的老师们共同行走,彼此赋能,互相监督。每天,我们都会在群里以接龙的方式记录着自己的日更挑战天数,张爱敏老师也经常在群里提醒并鼓励我们要坚持走下去,不要只做旁观者,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独行快,众行远,一起行走才更有力量。每天看到有这么多老师与自己同行,便会心生温暖,信心倍增!
张爱敏老师有自己的工作室,每天转发在日更群里的文章,张爱敏团队的老师们都会选出优秀的或有教育意义的文章发布在公众号上,很幸运,我的文章也屡次被选中,我在公众号上发布的文章已有五十多篇。这种鼓励,也让我的写作更有动力!
张爱敏老师还带领我们一起读书,我们以共读的方式每月深耕一本书,让“阅读与写作齐飞,积累共深思一色。”
03 改变
不知不觉,我与简书已携手同行600多天,长期的坚持也给我带来了一些改变。
第一个改变是心态。以前,我的心态不好,特别容易失控,动不动发怒,或焦躁不安。人嘛,总要找到发泄途径的,而简书的出现,恰好给了我一个“枕头”。每天在简书中记录自己的喜怒哀乐,以及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不安,可以更好地帮助自己思考和寻求解决之道,从而减少焦虑!
人的社交圈子是有限的,而简书能让你“结交”更多有才之士。在这里,我可以把自己的困惑写出来,会有天南海北的热心简友路过并在下面留言,帮助我出谋划策;在这里,我也可以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写进去,让更多的朋友看见,或许能让他们的内心豁然开朗,打开心结;在这里,我还可以记录自己家乡特有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给简友们带来一份新鲜的体验;更多的时候,写着写着,自己心中的怨气和不平自然而然地就会奇迹般地消失不见了……
日更带给我的另一个改变,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改变就是“阅读”。我们常说“用写作倒逼阅读”,是的,写作丰富了我的阅读时光。有时候,我们会碰到一天下来无事可写的情况,这个时候不防试试写一写“阅读感悟”。以前读书,我就是“纯看”,很少去深入思考。但现在不同了,因为要写简书,就会去有意识地针对书中的内容和观点,深入思考,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也会把书中的理论拿来尝试,把自己和孩子当作“试验品”,证实一下书中理论的对与错。久而久之,书中的很多理论和观念,就会内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我们的行为习惯和看待问题的方式方法也会被潜移默化地被影响和改变!
特别是梁老师带领我们成立的“老梁读书会”,更是为我的阅读点亮了一盏灯。“老梁读书会”成立的这两年间,已经从最开始的五六人,到十几个人,再到现在的三十多人;从在办公室分享,到利用腾讯会议线上分享,再到受邀去“馨香书坊”进行读书活动,我们的读书分享越来越精彩而有意义,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我们分享的每一本书,我都会及时记录下自己的读书感悟和收获,这也为自己的成长积蓄了无形的力量。在这期间,我一共分享了四本书,记录下五十一篇读书足迹。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延伸。我们应该把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使“阅读”长期植根于“写作”的沃土之中。
我想,写作的意义也就在于此吧,可以帮助我们去思考,去体悟,去回忆,去追逐,去感受,去发现,去影响和被影响……以此来增加思想的温度和厚度,让我们的生活立体起来,让我们的生命轮廓清晰起来!
04 方向
我们常说:“偶尔做一件事不难,难的是日复一日的坚持。”一件小事,你天长地久地坚持做,它就变得不再平凡。刚进入简书,我的日更文基本都是平铺直叙、毫无波澜,也不会恰当运用华丽词藻,在联想和想象方面也很欠缺,但这并不影响我对文字的热爱。一段时间后,我的文字渐渐生动起来,我便试着参加简书中的征文活动。
简书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叫“简书伯乐”,伯乐的工作就是每天挑选出优秀的文章进行推荐,被推荐的文章曝光率就会倍增。这些伯乐们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他们会组织许多的征文活动,有散文,有故事,也有小说,这些征文活动是有主题限制的,但主题又不会给你过多的限制,有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我感觉参加征文是一件很有意思且很有意义的事儿,可以让自己有目的的去构思,去创作,更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这就像给杂志投稿一样,投了也不一定有回音,也可能被拒稿,这就要看自己对主题的诠释是否到位,立意是否新颖,有没有发表的价值。投稿被选中推荐,就意味着自己的文章得到了认可。伯乐推文超过12篇,便可以申请“简书优秀创作者”,在我的坚持和努力下,我成功获得了“简书优秀创作者”徽章。
有人问,写不出来怎么办?感觉自己写不好怎么办?写作有没有什么捷径?在这里我要借用余华老师的一句话:写作的捷径只有一个字就是“写”,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方法。写作不需要任何技巧,更不需要模仿别人,只需要“坚持”二字。
在阅读中丰盈自己,在写作中找寻自己,“只要方向正确,就不怕路远。”让我们一起在阅读和写作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