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用印象笔记记笔记,弹出了更新公告,顺手就下载了更新的Mac安装包。但至今未解,为什么软件内的更新也要手动下载dmg而不是像手机一样在原有的app基础上进行覆盖式的更新?
总之折腾了一段时间才顺利用上。以下是体验新版本的一些问题和改进意见。
1. 登陆账号
功能描述:注册和登陆两合一——输入未创建的邮箱/手机,和密码,即可立即进入刚创建的账号;或是输入已创建的账号密码,直接登陆。
体验:由于安装了最新版的,必须要退出旧版的,所以匆匆保存了一下正在做的笔记,打开了新版。在新版的登陆界面思考了大概二十秒钟,自己的账号是什么。连注册了两个未注册的空白账号并退出,最终在试验第三个账号的时候进入了关闭旧版前的账号。
问题:对于初次使用者来说相当方便;但对于已经有账号的人来说也许会不记得自己的常用账号。导致新创建了很多账号。
解决办法:记录常登陆的账号,点击输入框即可显示头像、账号、笔记上传容量等信息。为了保护隐私,有清除键可以让用户清除账号信息;完整输入账号id后也要显示头像以供核对;
2. 添加另一个账户
问题:用户可能会因为遗忘并弄混账号,重复添加已登陆的账号。但系统依旧进行到输入密码、按下登陆键那一步,且没有任何“重复添加账号”的提醒。
解决办法:在用户输入时,弹出界面上显示红色提醒,并阻止用户继续输密码登陆。
3. 新建笔记
版本对比:对比旧版,新版把“新建笔记”的按钮做得更突出(绿色主题色和明显的按钮),用户更容易注意到并找到这个按钮。但是!熟悉了旧版在笔记上方添加的我还是找了5-10秒后才发现这个按钮!除开习惯驱使,还有一个原因:新的笔记是在中间灰白的“笔记本”侧栏里创建,但“新建笔记”的按钮却不在里面的固定托盘上,而是在最左边的导航栏中。虽然只是多往左移动一下,但这个位置真的不太符合心理预期。
改进:把“新建笔记”的按钮放在中间的“笔记本”侧栏的固定托盘上。
4. 记笔记
这是我在用印象笔记的时候一直存在的问题。我习惯在pc端做笔记,所以很多时候会复制粘贴其他网页上不同格式的内容,而印象笔记是默认保留其格式,这导致我每次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来调整格式(强迫症),但笔记并不是正规文档,花时间在这上面大大降低效率。
同时,笔记时常需要划分层次或层级,以优化观感,但印象笔记貌似没有给出更好的模版参照,这也是我一直使用常觉得不满的地方。
5. 阅读笔记
5.1 仅阅读不修改
就笔记排列规则来说,印象笔记是以最新修改日期来排列。这会产生什么问题呢?
想象一下,你如果打开一个并非最近修改过的笔记阅读,仅浏览、不修改内容。途中点开其他笔记查看后,会发现自己要重新回到上一个笔记所在的笔记本,重新在拥挤的列表中找到它。
当笔记数量多且用户并不喜欢规范整理笔记,这种操作令人窒息(参考下图)。
可以看到,印象笔记的界面采用的是邮箱界面常用的多窗格窗口(典型样式可以参考微软outlook),但是用户操作邮箱和记笔记的行为比较不同。
用户查看邮件,停留在一封邮件(查看/编写)的时间其实很短,在不同邮件和页面切换的频率较高,因此采用多窗格窗口可以帮助用户快速定位,找到自己想去的页面;而用户记笔记/学习的时间相对长,长时间停留在同一笔记页面不动,多窗格窗口大大浪费屏幕像素,有时候还会对用户学习的对象(如网课视频、电子书、资料)等造成遮挡。
再谈谈“笔记列表”(上图红色框的部分),除了笔记名称,还有“笔记某图片缩略图”、“短摘要”、“笔记修改日期”这三个信息,但在用户实际操作中,除非文档是“未命名”(实际上很少发生),这三个信息对定位笔记并没有任何有效的作用,反而让列表显得非常乱。
不知道印象笔记的PM是怎么想的,弊端已经很明显了,但改版了N次还是不愿意放弃多窗格窗口。
5.2 阅读笔记
阅读过程中,针对用户放大字体的需求,印象笔记采取的措施是,放大字体并重新排版。这个解决方案实在是败笔中的败笔。这带来了什么问题?当用户在阅读笔记的中间部分使用了放大的功能,由于笔记的文字重新排列,直接把用户正在阅读的部分挤到下方。
……实在是太反人类了。
建议改成放大的同时并不改变元素排列;元素排列的改变只有在用户拉动文本窗格的时候。
6. 导出笔记
这大概是弊端最明显的一个功能,因为印象笔记不可以直接导出用户最常用的word、pdf等格式(实际是可以导出pdf的,但需要自己上印象笔记官网看Q&A才能学会这个所谓隐藏的功能)
大概是想引导用户用“共享功能”分享笔记,并尽量锁住用户,让用户仅使用印象笔记来记笔记,但这种狭隘的设置实在令用户失望。
希望印象笔记的团队在不断开拓新功能/优化UI界面的同时也要重新走查和测试,真正关注用户使用电子笔记的行为,说到底,考虑到用户体验的产品才是好的产品,而非功能有多“强大”。
如需转载请联系:amberxjing@hotmail.com。也欢迎不同意见和探讨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