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固废年产 3.64 亿吨!“十五五” 怎么破局?利用率 99% 背后仍有痛点

2024 年,我国重点钢铁企业固废产生量达 3.64 亿吨,虽高炉渣、钢渣、含铁尘泥综合利用率均超 99%,但钢渣尾渣利用率仅 30%-40%、部分地区固废堆存难等问题仍突出。随着 “十五五” 临近,钢铁工业固废如何从 “规模化利用” 迈向 “高值化突破”,成为行业绿色发展的关键课题。

一、现状:3.64 亿吨固废,利用率高但分化明显

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钢协)数据,2024 年重点钢铁企业固废(冶金渣、含铁尘泥)总量 3.64 亿吨,同比减少 1.6%,三类主要固废利用呈现 “高整体率、低附加值” 特征:

高炉渣

年产生 2.34 亿吨(同比 + 0.15%),利用率 99.43%(同比 - 0.06%),因成分接近硅酸盐水泥,在东部、中部地区多用作矿渣微粉(占比超 85%),但东北、西北偏远地区因建材需求不足,冬季常堆存待售,2024-2025 年受钢铁水泥行业下行影响,价格大幅下滑。

钢渣

年产生 8454 万吨(同比 - 1.86%),利用率 99.03%(同比 + 0.24%),但 “统计口径” 拉高利用率 —— 磁选回收铁、外售第三方选铁均算 “利用”,实际钢渣尾渣利用率仅 30%-40%,多用作水泥混合材、工程回填,因安定性差、活性低,建材制品市场认可度低。

含铁尘泥

年产生 4017 万吨(同比 - 1.65%),利用率超 99%,主要通过返烧结、转底炉、回转窑工艺厂内循环,但高锌、高钾钠尘泥循环会增加高炉能耗,目前 100 余条回转窑(总规模 1500 万吨)、18 座转底炉(总规模 410 万吨)是提锌主流设备。

二、“十四五” 政策托底:从 “鼓励” 到 “硬指标”

近年来国家密集出台政策推动钢铁固废利用,为 “十五五” 奠定基础:

顶层设计

2021 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建设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发改委《“十四五” 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 2025 年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达 60%、资源循环产业产值 5 万亿元。

行业细则

2022 年 8 部委《关于加快推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的实施方案》,聚焦冶金渣高值化;2024 年五部门《钢铁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直接推动高炉渣、钢渣替代水泥原料。

财税支持

通过《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增值税优惠目录》,对固废利用企业减免税费,降低企业成本。

三、技术进展:三大固废各有突破,无废企业成标杆

“十四五” 期间,钢铁固废利用技术从 “粗放” 向 “精细” 升级,头部企业率先探索:

1. 高炉渣:余热回收成新方向

传统路径:85% 以上用于生产矿渣微粉,供应水泥行业(如长三角、珠三角因缺粉煤灰需求旺盛)。

创新突破:中国宝武梅钢中试项目年处理 25 万吨高炉渣,显热回收超 60%,吨铁产蒸汽 93 千克;安阳永通铸管建成 60 吨 / 时干法粒化示范线,投资 1 亿元,破解 “显热浪费” 难题。

2. 钢渣:碳化固碳打开高值化空间

预处理:热焖工艺成主流,宝武系用滚筒法、马钢用风淬粒化,提升后续利用效率。

高值化:包钢建成百万吨级湿法碳化产线,产出高纯碳酸钙;邢台德龙 30 万吨火法碳化线可吸附 CO₂;宝钢、太钢试点钢渣磷肥,附加值较回填提升 10 倍以上。

3. 含铁尘泥:多工艺破解 “碱金属难题”

火法为主:永锋钢铁、山钢等用回转窑提锌(占比 62%),中国宝武、首钢京唐用转底炉产金属化球团(环保水平高,但投资大)。

湿法补充:山西建龙、抚顺新钢铁用铁碳锌湿法分离技术,能耗低、投资小,铁粉可循环利用。

4. 无废企业:24 家标杆带动行业

中国宝武、鞍钢等 24 家企业获评省级以上 “无废企业”,如河钢唐钢年回收铁资源 50 万吨,首钢京唐余热供暖覆盖 150 万㎡居民区(年减碳 12 万吨);中钢协还主导制定 ISO 钢渣国际标准,技术输出至东南亚。

四、痛点待解:管理、技术、协同三重瓶颈

尽管利用率高,行业仍面临 “表面光鲜” 下的深层问题:

管理粗放

企业固废归属不清、计量缺失,流向监管薄弱,精细化管理不足。

数据不全

中钢协仅统计 100 余家重点企业,全国 400 余家钢企数据缺失,利用技术、途径等关键信息未纳入统计。

技术单一

固废多流向建材、回填,高值化技术(如钢渣陶瓷、稀有金属提取)仍处瓶颈,研发推广机制不健全。

协同不足

与建材、化工等上下游行业壁垒高,如新版《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2023)实施后,钢渣在水泥行业应用受限。

五、“十五五” 发展建议:从 “破局” 到 “提质”

针对痛点,行业需从三方面发力:

建标准:摸清家底 + 统一规范完善钢企固废统计制度,扩大统计样本至全行业;加快制定固废利用技术、产品标准(如钢渣建材质量标准),推动绿色发展水平评价体系落地。

攻技术:跨行业协同 + 高值化突破建立钢铁 - 建材 - 化工跨行业技术联盟,攻关钢渣碳化固碳、含铁尘泥稀有金属提取等技术;推广高炉渣余热回收、钢渣磷肥等成熟技术,提升产品附加值。

降成本:绑定主业 + 专项规划在钢铁主业效益下行背景下,将固废利用纳入降本方案(如回收铁资源替代铁矿石),制定企业绿色发展专项规划,明确技术升级路径。

钢铁固废不是 “废物”,而是待开发的 “二次资源”。随着 “十五五” 政策加码、技术突破,若能破解协同壁垒、提升高值化水平,3.64 亿吨固废将成为钢铁行业低碳转型的 “新动能”。(内容来源:国家固废技术情报共享平台,综合整理自中钢协报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