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开篇是:郑伯克段于鄢。
大家对这篇古文应该都比较熟悉,记得当年初一时就得会背这篇文言文。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郑庄公同其一母同胞的弟弟叔段之间为了夺国君权位而进行的一场斗争。郑庄公设计并故意纵容其弟叔段与其母武姜。叔段骄纵跋扈,得寸进尺,厉兵秣马,欲夺国君之位,其母在都城内作内应,庄公便以此攻打叔段,并赶出郑国。之后,庄公怨其母偏心,将母亲放逐于颍地,并且发誓不到黄泉不相见,后来自己也后悔了,又有颍考叔规劝,并且想办法规避了毒誓,二人又重归于好。
今天,再来认真研读这篇文章。
时代背景
春秋时期,周王室逐渐衰微,对各诸侯国的控制力度逐渐减弱,甚至只剩下名义上的控制,各诸侯国啥事基本上都可以自己做主,为了利益,诸侯国之间开始了互相兼并的战争,各国内部统治者之间争夺权势的斗争也日益加剧。为了争夺王位,争夺权力,骨肉至亲也可能成为殊死仇敌。隐公之年(公元前772年),郑国国君之弟叔段,谋划夺取哥哥郑庄公的君位,庄公发现后,巧施心计,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段,诱使叔段得寸进尺,愈加骄横,然后在鄢地打败了叔段,使他“出奔”。
主要人物
郑庄公:(前757年-前701年),姬姓,郑氏,名寤(wu三声)生,周代郑国第三位国君(前743年-前701年在位)。是武姜和郑武公的嫡长子,因为出生时脚先出来,难产,导致武姜特别讨厌他。
共叔段:姬姓,名段,郑武公少子,郑庄公同母弟。郑庄公即位后,受封京地,时称京城大叔或太叔段。在母亲帮助下,谋划作乱被庄公挫败,逃亡到一个叫“共”的地方,故称共叔段,客死他乡。
郑武公:姬姓,名掘突,是郑桓公之子,周幽王的堂弟。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申国国君申侯联合缯国、犬戎攻打周幽王,在骊山之下杀掉周幽王,并同时将郑桓公杀害。郑桓公死后,郑国人共同拥立掘突继位,是为郑武公。郑武公不仅在治国上是一把好手,关键时刻头脑很清醒,尤其是在选择继位者上没有受到夫人武姜的一再蛊惑,坚持让嫡长子、有才能的寤生继位,这为后来郑国“小霸”于诸侯奠定了物质基础和组织基础。
武姜:申国国君之女。郑武公十年(公元前761年),武姜嫁给郑武公为夫人。他是很奇葩自私的一个人,因为迷信,不喜欢大儿子,并图谋配合小儿子联手把大儿子搞死。也正因为如此,导致郑国出现内乱,对国家发展造成颠覆性影响。
虢叔:姬姓,名不详,周文王的弟弟,季历的第三子,和哥哥虢仲都是周文王的卿士。周武王伐纣灭商朝后,封这两个叔叔为虢国国君。其中虢仲被封在制地(今河南荥阳),称作东虢,虢叔被封在雍地,被称作西虢。因“虢”、“郭”音同,又称“郭公”,虢叔为郭姓始祖。周平王四年(前767年),东虢为郑国所灭。
祭(zhai四声)仲:姬姓,祭(zhai)氏,字仲,郑国祭邑(今郑州市郑东新区)人。郑庄公时期深受宠信的卿大夫。郑庄公逝世后,先后扶立郑庄公的四个儿子为国君(即郑昭公、郑厉公、郑子亹和郑子婴),掌管郑国大权数十年,对郑国国君频繁更迭负责。
子封:即公子吕,姓姬名吕,字子封,郑武公之弟。
颖考叔:郑庄公时期的郑国大夫,管理颍地的官员,故称颍考叔,为人正直无私,素有孝友之誉。
叙事脉络
1.庄公出生至继位前
姬寤生出生时是脚先出来的,把她的母亲武姜吓坏了。古人有忌寤生的说法,认为寤生的孩子是大逆不孝,妨父母,因此武姜特别讨厌姬寤生。
后来,武姜又生了一个儿子叔段,出生时很顺利。所以武姜就特别喜欢叔段,就一直想让叔段继承国君之位,直到郑武公去世的头一年还在争取。但是郑武公一直没有答应武姜的要求,坚持由嫡长子继位。
2.叔段封于制邑
庄公即位后,武姜又为叔段请封地。先是请庄公将“制”这个好地方给叔段。庄公说,“制”曾经是东虢国首都,曾经的东虢国君就被郑武公所灭在此,于是不许,但承诺:其他地方都可以。于是,姜氏就替叔段讨要了“京”这个地方。叔段到了京后,被人称为京城太叔。
3.叔段持续扩张
叔段在京地并不老实,而是不断的扩大城池、抢夺属地、囤粮练兵。一再的逾越规矩,超越臣子的底线。
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母亲武姜不但没阻止兄弟相争,反而不断支持叔段去争夺庄公的位置。甚至要当内应,准备在共叔段攻打庄公的时候,帮他打开城门。
4.共叔段夺位失败
在叔段准备攻打庄公的时候,庄公一直没闲着。每一次大臣问庄公是不是需要敲打叔段一下时,庄公的意思都是等等看。这一方面说明庄公城府更深,一点点放纵自己的弟弟,挖好火坑等他自己跳,另一方面说明庄公段位更高,对他弟弟和母亲的所作所为了如指掌。庄公不仅要胜,并且是完胜!结局显而易见,叔段在败兵之后逃离到鄢地,庄公紧追不舍,将叔段赶出郑国,逃到“共邑”,还被改名为“共叔段”。
庄公可真是个狠人啊!
叔段的段位与庄公差着几个数量级啊!
这也证明了郑武公的英明神武!
对于这一段历史的评价,原文直接引用《春秋》的评价: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意思是说称庄公为“伯”,是因为他没有尽到当哥哥的责任,教育好、敲打好弟弟,而是一味纵容,憋着劲把弟弟置于死地。而叔段不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而是直呼其名;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不说出奔,是责备庄公的意思。
5.庄公放逐武姜
庄公在打跑了弟弟共叔段之后,对于武姜的偏心深恶痛绝,与母亲决裂,将她放逐,并且发下毒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可见,庄公对姜氏是很是失望了。
同时,再次凸显庄公是个狠人啊!
6.庄公后悔
故事的末尾,庄公后悔与母亲决裂,想要见母亲,却又碍于之前的毒誓,君无戏言,不能失信于天下啊!
7.颖考叔献计,掘地见母
这心思被颖考叔(武姜放逐之地的官员)猜到了,于是他制造机会让庄公说出真实想法,然后他又给庄公出主意,掘地见到泉水,在地下与武姜相见。
对于颖考叔,原文给出了至孝的高度评价: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典故及成语:
从这篇文章引申出来的成语和典故主要有4个
3个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其乐融融、处心积虑。
1个典故:黄泉见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