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肉厂已经三个星期,我时间的控制好像又变回以前张弛有度的感觉。周一到周四的七点至六点半超市工作,晚上七点到十点清洁工作。周五至周日休息。每周工作时长是57小时,排除工作过程中的休息时间。总的来看,这样的工作模式也不错,紧凑的工作之后,周五便是我修复元气的时间(耍废)。周末可以运动加学习。
一、肉厂的挣扎与麻木
我工作的地方时澳洲西边的一家羊肉厂,同时也宰杀牛。羊肉厂有两间包装部门,分别为coles和wws两家超市提供货源。也进行日本,美国和中国的出口生意。夏季时期,我们车间会包装将近2000只羊,冬季将近1300左右。由此可以得知,车间是非常忙碌,大家都在埋头苦干,犹如机器。
起初,进入车间时极其不适应。原因是没有人带你如何进行包装。作为小白,完全不知道自己应该站在哪里,应该如何做。所以在肉厂我学会了观察学习,说来也是有些搞笑,大学学的学习理论,让我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了亲身体会。也就是说,当你站在包腿的位置时,你该了解腿正面还是反面入袋;袋子的型号;多少支羊时需要换包装袋;如何跟上传送带的速度,眼疾手快的拿到传送带上的腿,并快速的装进袋子里;如何与别人合作。
进入适应期后,便是无尽的酸疼感与无聊。车间因为有大锯台及冷气风管的工作的声音,所以特别嘈杂。虽然能聊天,但也只是短暂的。当自己已经能够独挡一面之后,剩下的便是自己与自己无声地对白。这样的日子我缓慢的度过了八个月的时间,以至于后来我都觉得自己反应迟钝,脑子僵化,不愿思考了。
二、与肉厂悄无声息地离别
对于肉厂的离开,我并没有特别开心。离开时也没有特别正式的跟同事道别,甚至是较少跟同事提及我离开的消息,悄无声息般的就走了。我礼貌性的跟主管说再见,表示遗憾和感谢。当然我也知道这样的离开对于主管来说,已经再适应不过了。大家都是打工度假的背包客,来来往往,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肉厂根本不会存在缺人的说法,除非是疫情时期。现在只有进不去,没有招不到人的情况。无论是对于主管,还是对于同事,大家的已经习惯这种干两三个月,甚至一个星期就走人的情况。我想说的是,同事间的感情非常淡薄,在我看来是这样。工人只是老板挣钱的工具而已。自己做的好坏与否,在这里是没有太多的差别对待的。自然让我联想到室友对我的忠告,不要太认真,也不要太偷懒,学会取得平衡。这样的工作应该也适用于其他工作领域。
三、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为了在避免没有工作的空窗期,凡事都要预先计划。尤其在澳洲出事效率较低,极其讲究规则与尊重的地方。在进入肉厂之前,我有将近一个月的空窗期,但这期间有频繁的找蔬菜包装厂,苗场的工作,但因工作距离和时数的问题都放弃了。直到自己鼓起勇气打电话询问了肉厂HR是否招人的情况。在这之前我已经决定自己要尽到肉厂集三签,但频繁地投电子和纸质简历无果的情况下,无奈我找了包装厂和苗场的工作,但这期间很是浪费了精力和时间。同时我也极其讨厌没有工作的焦虑感。这让我想起来最近Netflix出的关于心理治疗纪录片,《施图茨的疗愈之道》中说人生中有partX部分,所谓的X包括痛苦,不确定性和不间断工作(pian, uncertainty, constant work),由于这三因素人常常会产生放弃的想法或行为,从而导致自己无法进步。这是一个黄金循环,part X代表着反派角色,想要成为自己的英雄就必须挑战不确定性和痛苦。
回归自己,我是一个内向,不自信的人。本该一个电话解决的事情,由于我无法踏出内心的魔杖,怯于英文开口,致使拖得太久,最终生活现实逼迫我不得不打电话,才让我获得肉厂工作的机会。那所谓的邮件应聘,肉厂的HR根本没有看到。人呐,就应该去尝试自己害怕的东西,生活才能朝着你想要的方向走。我当时为这件事特意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动态,澳洲让我学会了主动主动,再主动。主动创造机会。
回到这段的主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原则。在我上一份工作辞职之间,我应该要拿到肉厂工作的机会。这样省去我来回折腾的时间精力,做到无缝衔接。这个原则,我也应用到肉厂结束后,下一份超市工作的衔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