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之难,说成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是一点也不未过的。在这场战役里,齐国扮演的渔翁,实在是叹为观止。也不得不佩服段干纶对战事体察入微,并且将战争的艺术,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当时魏国仗着自己霸主势力强大,毕竟魏国已经强大了三世,而赵国和韩国是魏国的邻国。魏国的强大已经引起了别的诸侯过的警惕,当时韩国正在实行变法,以图国力强大,而赵国由于没有听魏国的话,便引起魏国的反感,以至于围困邯郸。
当魏国攻打邯郸的时候,赵国知道自己国家的势力,是很难和魏国相匹敌的,所以,就向齐国求援。
是帮助魏国呢?还是袖手旁观,成为了齐国朝堂上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其中邹忌和段干纶的两个观点,可谓是泾渭分明,代表的当时大多人的意见。
邹忌的想法,也是为齐国着想,毕竟魏国和赵国相争,两国的国力一定是会受到损失,元气一定是大伤的,最终齐国不用费一兵一卒,就能成为了渔翁,何乐而不为呢?
段干纶的想法,也是想成为渔翁,但是他的想法,却是更进一层!而且必须要通过实战,才能完成这一设想。
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邹子曰:"不如勿救。"段干纶曰:"弗救,则我不利。" 《战国策·齐策一》
段干纶通过战局分析,一定是要救赵国,但是救赵国是要有方法的。而且段干纶的观点是很明确的,如果不救赵国,对齐国是不利的,这句话说中了齐威王的痛点!
而邹忌却提出了反对的意见,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救赵国。
齐威王对段干纶的想法,还是很感兴趣的,希望他能仔细的分析一下。
段干纶的想法是很周全的,他明确的意识到,如果一旦魏国攻破邯郸,那么魏国的势力就会变得更加的强大,那样对齐国是更加不利的。
"夫魏氏兼邯郸,其于齐何利哉! 《战国策·齐策一》
只要这层窗户纸一旦捅破,齐威王也是很担心这样的局面的形成,于是便起兵救赵国。
但是齐威王在派兵救赵国的时候,却犯了一个错误,他对段干纶的想法,没有真正的悟透,以至于直接派兵到了邯郸的郊外,进行驻扎。
当段干纶知道了这一情况以后,便知道齐威王并没有清楚自己救赵这一计谋的精髓所在,就急忙制止了齐威王这一并不精明的举动。
段干纶曰:"臣之求利且不利者,非此也。夫救邯郸,军于其郊,是赵不拔而魏全也。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郸拔而承魏之弊,是赵破而魏弱也。 《战国策·齐策一》
并且段干纶把自己的想法,详细地给齐威王解释了一番:单纯的救助邯郸,把兵驻扎在邯郸的城外,这样魏国就会审时度势,魏国一定是会做出停战的决定,这样的魏国的势力就会得以保存;而赵国的邯郸也就不会攻破。
这样也就失去了齐国出兵的意义。
换一个思路思考,魏国攻打邯郸是志在必得。我们不打扰魏国的兴致。齐国任着魏国攻打邯郸,我们却出兵到魏国的南部的襄陵,使魏军南北疲于奔命。
如果邯郸被攻破,我们就可以借魏军疲惫的时候,出兵魏国。
这样赵国的国都就会被攻破,而魏军的势力,也会大大的削弱!
齐威王感觉段干纶的计谋的精妙之处以后,大为喜悦。
于是齐国便发兵攻打魏国的襄陵!
果然如段干纶所料,邯郸的城池被魏国攻破,齐国抓住这难得的战机,借着魏军疲惫的时候,在桂陵大败魏军。
田侯曰:"善。"乃起兵南攻襄陵。七月,邯郸拔。齐因承魏之弊,大破之桂陵。 《战国策·齐策一》
段干纶的神来之笔,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战事,演绎地天衣无缝,真正做到了魏赵相争,齐国得利!
参考文献:《战国策·齐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