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吉林男子因两家宅基地的纠纷矛盾,发生争执。男子杀死6人被判处死刑。
2019年11月下旬,一男子嫌楼上太吵,与邻居纠纷不断积怨太深,男子当场捅死邻居。
2018年5月中旬,一男孩由于上课玩手机被老师没收,期间被通知家长,家长当着老师的面,对孩子打骂并责其下跪,之后,孩子跳楼身亡。
2019年5月12日,14岁男孩留下绝笔信,从18楼一跃而下,决绝赴死。绝笔信中提到老师打他,骂他等字眼。
这触目惊心的数据背后,到底反映了当事人怎样的心理状态?今天我在剑桥大学的必修沟通课《赞扬与责备》一书中,找到了事实的真相。
这本书的主要观点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无论是亲子夫妻还是朋友同事之间,都洋溢着赞扬与责备,只要是人,就无一幸免两种情感的伴随。
赞扬的作用就不多赘述了,它如夏日麽麽茶一样,令人神清气爽,信心倍增。而责备的威力同样不容小觑,它会瞬间剥夺我们的快乐,使我们名誉扫地,毫无尊严可言,心情瞬间坠入冰窖。甚至产生轻生厌世的邪恶念头。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有的同学明明在班里是前三名,却因一次考试失利,郁郁寡欢而惶惶不可终日呢?
而有的同学,明明被别人嫌恶,不曾享受过来自他人的赞誉和肯定,却心态阳光,笑容依旧?
原来,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迥然不同的心境,都跟一个家庭的评判制度息息相关。
一、日常评判制度的本质
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一致认为,评判不过是我们因喜恶作出选择,然后添油加醋的加上诸多解释与理由的结果。
评判既是主观的,也是可评估的,而且充满了感情和概念性的意义。
情感神经科的权威科学家,理理查德戴维森研究发现:当我们必须逃避有危害或有威胁的刺激物时,绝对不能有任何事阻拦我们逃离迫在眉睫的岩崩或黑熊。为了保证这一点人类净化,似乎把这两种极端反应:接近和躲避分放在了大脑两侧。
每个人都有好坏两面,我们明白自己会在与对方共处中得到很多利益。因此,想评估一个人,我们就要计算自己处理这些潜在威胁的能力,我,拥有我独特的强项和弱点,能否一边处理这个人带来的危险,一边从他身上得到益处?当我们在自动的,也许是下意识的计算其中的得失时,感受到的是从心里传出来的赞同或反对,于是我们本着大脑所接收到的信息,做出了关键性的决定:对这个人或接近融合、互动或躲避排斥。
而做出这决定,最关键的依据是评判所表达的。是我们心中根深蒂固的,从儿时就开始记录的关于爱与接纳、信任与焦虑、恐惧与被拒绝的经历。
二、评判下的真实心理
当有人反对我们,认为我们讨厌或可怕时,我们也许会努力安慰自己说这个看法不过是他们的个人喜恶。然而,尤其当我们在乎对方时,他们的评判,会让我们觉得自己因不够好而受到责备。
事实上,来自他人的评判,无论多么的歪曲或者过分,都会塑造出我们的人际关系网,而我们每个人,又活在这张网中不能自拔。
这种评判标准,贯穿了我们全部的情感历史。从最初依恋父母时就开始感受的欲望与恐惧,未满足的需求,最惨痛的损失;一直到我们曾经受过的内疚与缺陷:因希望或失望而塑造的预期值等,它们无不记录了我们最个人的兴趣,激情和眼界。
与此同时,我们自我的评价,也极容易受到偏见和歪曲的影响。虽然我们渴望公正与平衡,但来自外界的评判,有可能是严酷、粗鲁、盲目的。因此,我们要清楚的了解自己的弱点,在人生的成长道路上多学习,学习如何反问测试并修正自己的判断。
每一个家庭在面对赞扬与责备时,都有一张自己所遵循的评判制度:
1、有的家庭中,赞扬会持续很久,如含在嘴里的特大号糖球,甜蜜而实在。
2、有的家庭中,赞扬的甜度停留时间极短,很快就消失的无影无踪,让人不得一丝舒心。
3、有的家庭成员,会因为得到赞扬,而立即情绪高涨。
4、有的家庭成员,在得到别人的赞扬时则如坐针毡:他们是真心的吗?他们现在还满意吗?
5、有的家庭,责备的存活率很短,很快就会被赞扬淹没。
6、有的家庭,责备会被永远铭刻在家庭记录里,不断的被翻出来,不断的被提醒。
7、有的家庭中的孩子,会把责备当做优点,这种错误谁都会犯呀?而有的家庭中成长出来的孩子会跳起来分便说那不是我的错。
8、还有一种孩子,会极其自卑的说是的,全是我的错,我就是这样,一切都是我的错。
面对以上截然不同的反应,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这一切的行为表现,都关乎家庭对赞扬与责备的不同给予和表达。
三、个性与原生家庭的关联影响
性格,浓缩着我们童年的一切人际关系。
一个人想与你建立什么样的关系模式,反映了他的内心。
一个人能与你建立什么样的关系模式,也是由你自己决定的。
通常我们常以自己的主观意识决定我们的行为,但事实上,我们在与别人交往时,多数时候不过是在重复小时候,我们与父母等打交道的方式而已,而且这种重复会一一对应的呈现。
我们惧怕愤怒,因为愤怒看上去容易伤害关系。这个原因导致我们怕与别人疏远!当我们把与他人的关系处的一团乱麻之时,我们才发现,我们既需要亲密关系,也需要保持独立的空间,我们还需要在关系中保持住自己的个性和判断力!
举世闻名的心理治疗师萨提亚女士,曾提出萨提亚模式理论体系。她的冰山理论对后人的影响巨大。
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隐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一样的内部。而那深层次的冰山下面,蕴藏着的情绪感受,期待和渴望,往往在我们与他人沟通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于是,人与人交往中,就呈现出了不同种类的人格姿态,讨好型,指责型、超理智型、打叉型、或者表里一致型等。
而表里一致型人格,是萨提亚所倡导的终极目标。也是《赞扬与责备》这本书的主旨中心所在。
这本书倡导我们:在高自我评价的基础上,达到自我、他人和情境三者的和谐互动,面对外界的评价时,我们的内在觉察,表情流露和言语要做到一致,要做到内心和谐平衡统一!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感。
四、责备与赞扬的重要性
回过头来,我们去思考文章开头所举的案例,有的小孩考的明明很不好,但是他性格阳光,自信乐观。有的小孩明明考得很好,但是他骨子里边儿却特别自卑,不容得自己有失利的时候。
其实自卑与自信,是由我们小时候获得爱的多少所决定的。
很多时候,作为家长的我们,为了打造孩子的完美,不容得孩子犯一点错。孩子上蹿下跳的在那儿玩儿游戏,妈妈却告诉他,你要乖,要懂事,要不然以后永远不会有人喜欢你,欣赏你,信任你。这种家长对孩子而言,言语中透露的责备成分,就能在孩子心里引起极大的恐慌。
同样,如果你直接对孩子说,你太懒了,你一点儿都不聪明,你自私又懒惰。这种笼统式的责备,也会让孩子产生过激反应。因为在你批判行为的趋势下生活,孩子相信:无论自己说什么话来自卫都不会有人听。更糟糕的是,孩子做任何方式的努力尝试,都能引起更多的责备。天长日久,责备就将从一件特定的小事儿,扩展到了对整个人格的笼统定义。
因为一件事,我只要出了一丁点错,就会被家长责骂,于是孩子在心里产生了自己太愚蠢或太没用的自我评价。天长日久,孩子因为自己的行为感受而觉得羞耻,担心自己因为无法达到别人的预期期望值,而让人失望。产生了我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的心理评判标准。
当然,赞扬教育和挫折教育同等重要,就如赞扬和责备是同时存在一个道理。我不希望看到,一个人他因偶尔一次没有进前三名就闷闷不乐,郁郁寡欢,否定自己。我也不希望,一个人当受了别人的批评之后,就产生轻生、厌世的念头。我更不希望,当我们受到别人的轻视、误解和刺激之下,就拿起了邪恶的屠刀,亲手把自己和别人都推向了万劫不复之地。
好了,就写这么多吧,这本书属于干货型的文章,里边所展现的理论和案例,数不胜举,而且跟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因此我力荐这本书。
总结:
我们要学会分析自身的感受 ,让我们在交往和人际关系中获得修补伤痕的力量。
我们更要理解自身的情感历史,以及他们是如何塑造我们日常反应的。
让我们从中解放出来,去正确的看待赞扬和责备,从而强化我们的神经活动,拓展出一个思维空间,然后在更广阔的社交世界里,去体会感受赞扬与责备的庞大控制力。
让我们不受外界干扰的活出真自我,阳光常驻心间,生活魅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