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日下午,有幸参与到班级文化建设的分论坛中,听到了自己最想听到的内容。六位来自不同地区的老师分别为我们介绍了自己管理班级的经验。我就自己感触最深的两位老师的讲解和大家分享一下。
邵老师给我们分享的题目是“书香浸润灵魂 文化滋养个性”。她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班级精神文化
一个集体要有向心力,就得有一定的班级文化,这个班级文化是长期积淀下来的,具有学生和老师鲜明个性的东西。所以在班级文化建设上,她根据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让教室里的每一块墙壁都能“说话”。让每一个角落、每一堵墙均有教育内容,都能体现教育功能。墙壁的布置坚持从艺术的角度出发,使形式到内容都力求美的体现:布局上,错落有致,疏密合理;风格上,动静搭配,色彩和谐。
二、班级制度文化
班级公约是全班共同遵守的制度,包括文明礼仪、学习常规、考勤常规、基本规范、卫生值勤、奖惩制度等多个方面,是班级活动的行动指南。班规的制定和完善要激励每一位学生参与,广泛听取每一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再通过民主表决确定,这样可获得学生的心理认同,从而内化成其追求的目标,才能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执行,才能促使学生进行自主管理。班级还相应地制定了操行平分细则,依据班规进行有效的约束。
三、班级活动文化
除了自己组织开展的文化建设活动,凡是学校开展的各项文化活动,她们都要在班内进行初赛选拔,鼓励同学为班集体争荣誉,不管成功与否,都要表扬和庆祝,让每位同学感到集体的温暖,自觉维护集体荣誉。
通过这些文化建设活动,将抽象的学生守则和常行为规范具体化、生动化、趣味化,容易被学生接受。这些活动使班级德育工作建设有声有色,每位学生都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学到了知受到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具有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班级凝聚力很强,对形成良好的班集体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班级环境文化
教室环境是班级形象的标志之一。更重要的是,优美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情感,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增强班级的凝聚力。班级环境包括教室的净化、教室的绿化、教室的美化等。
邵老师分享的题目虽然是书香,但我觉得她更多的讲的是班级管理。她的学校从每个班80多个孩子,到解决大班额后的60多个,虽然她说人少了很多,但是在我们这是想都不敢想的。一个每个班级都60多个孩子的学校他们都能管理的仅仅有条,我想对于我们只有30多孩子的班级有啥理由管不好,就看我们是不是去用心管理了。
另一个与我们分享的是来自济南的郑圆圆老师。看到郑老师的题目“一间有温度的教室”,我在想到底是一间什么样的教室,才能称为有温度。听了后,瞬间顿悟。
郑老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汇报:有温度的班级文化、有温度的组织建设、有温度的班级参与、有温度的成长环境、有温度的评价机制。
有温度的班级文化指班级名字、班级口号、班级公约、班级歌曲这些内容都是一年级的时候孩子们自己选择自己制定的,不是班主任老师硬性规定,当初筛选的时候孩子们人人参与,每个人都是班级的主人。
有温度的组织建设指孩子们在学习上的有效组织。课内,小组合作,根据学生水平的不同进行分组,实行组织化学习;课外,根据学校居住片区进行划分,实行家庭互助学习。每个周末,根据安排一个片区的孩子集中到一个家庭中,实行家庭轮流制。
有温度的班级参与指每个孩子都参与班级管理。孩子们是教室的主人,在教室里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小到一个粉笔盒的管理,大到一面墙的维护,都是孩子们自己负责。
有温度的成长环境指家校共育,实现双赢。具体指家长协助孩子参加校内活动,每次加3分;家长协助孩子参加校外活动,每次加5分;家长协助老师工作每次加3分;家长应邀请参加班级教学活动,每次加五分。通过这样的家校共育,家长及时了解了老师,也了解了孩子在校状态,也为老师减轻了负担。
郑老师的校外家庭互助模式,不是坚持了一周两周,也不是三个月五个月,而是一做就是几年,能坚持下来确实不容易,从这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做实事的老师。她的家校共育方式也值得我学习,我们班级虽然也实行积分争章创星制度,但是仅仅局限在常规习惯和文化课学习上,并没有涉及到家校共育,我想今后我可以去试一试。
一下午的班级文化建设学习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感觉有很多事情需要我去干。我希望把我们班变成一个具有健全文化建设的班级,在这样的班级里学生会自发地形成一股浓郁和谐的风气;在这样的集体中,学生能融洽地与同学相处,与老师交流,友好地进行合作,彼此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在这样积极向上,温馨和睦的环境中,学生就会把班级当成自己的“家”,在这样的“家”里“快乐阅读,个性发展”。我们的教育也会获得了成功。
短暂的三天学习就要结束了,希望今后的我们能追随明霞老师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向远方,走向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