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说二姑夫的评价就是“真是一个死倔死倔的山东棒子”,不知道是几岁了,反正很小的时候,这句话,记住了一辈子。 这是大姐说的。大姐小学念了二年级就不上学了,去城里二姑家帮忙照看孩子,二姑家四个孩子,两个男孩两个女孩,看的是第四个孩子,二姑二姑父上班,孩子太小。大姐第一次去了半年多回来呆上几天,给亲戚们讲城里的事,什么坐火车,看楼房、有暖气、吃白面……记得最牢的就是“二姑父真是一个死倔死倔的山东棒子”,倔有好几个意思,其中一个就是脾气暴躁,还绘声绘色地说到这个惊险刺激的过程:那天小表弟不好好吃羊奶(二姑家专门养了只母山羊,用羊奶喂表弟,表弟喝了5年羊奶,身体特别棒,到现在都比别人敦实健壮),扯开嗓子嚎哭,大姐当时才十二、三岁,怎么哄也不行,也急得呜呜哭,正在这个时候,二姑夫进屋了,顿时双目圆睁,火冒三丈,一脚把盛着满满羊奶的搪瓷碗给踢到了顶棚!没错,碗飞到了房顶棚!刹那间,两个人都吓傻了,以后喝羊奶的时候也不再哭了。在听到这个例子的时候,其他人都笑的前仰后合,大姐的表情还像刚刚发生的样子,一脸的惊悚。
我那时也就三、四岁,脑海里能想象出那个生动火爆的场面,却怎么也想象不出二姑父是怎样把碗踢到顶棚的!踢飞了有可能,能直上直下踢到屋顶,是情急之下过激随意超常发挥的一脚还是有什么高超的功夫?就是这些年时时想起二姑父的时候一定会想起他的火爆脾气,也一定疑惑他是怎么把碗踢到顶棚的,有时候自己都想买个搪瓷碗试一试。这个问题也成了跨世纪的问题,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到现在。以后,不仅是我,农村的亲戚们的看法是一致的:二姑父是个“死倔死倔的山东棒子”。重点在倔,不在棒子,为什么用棒子来做后缀儿?
我们所理解的这个除了东北以外鲜有称呼的含义:山东棒子,其实这不是骂人的话,是东北地区对山东人的一种自然而然的带有敬意的称谓,东北绝大多数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呼伦贝尔盟、兴安盟、哲里木盟、赤峰市)的汉族人是闯关东的东人的后代,山东男人的四个主要特点:脾气倔、能吃苦、极孝顺、爱学习。棒子的意思就是宁折不弯顶天立地的倔爷们。与此相似的称谓是“辽宁杆子”,杆,读三声,同“感”,粗略考证一下,也主要是这个含义,辽宁的很多人也是闯关东的山东人的后裔,具有山东人的基本特点,是个爷们,汉子。杆本应读甘,辽宁人发音的特点之一就是把一声读三声,非得拐一个弯儿(接近辽宁的内蒙古赤峰宁城县的口音特点之一也是拐一个弯儿,只不过是把一声读成二声)。二姑父祖辈海路从山东来东北,在辽宁有过短暂地停留又继续北上了,他是在东北出生的,所以话里并没有原汁原味的山东话,也没有被拐了弯儿的辽宁话。不管是棒子、杆子、棍子,都是好汉武二郎手中打虎的武器,与英雄同等的尊享,故并无半点儿轻视之意,说了一大圈的意思就是二姑父是典型的山东男人(网上搜了一下“山东棒子”,最多的居然有十二种说法,但褒义和中性居多,我都没有引用,仍然用我及我周围的人的一贯的褒义的说法)。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