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岁主要是创造诵读经典的氛围,因为孩子开口读可能要到接近3岁时,那么前期的酝酿很重要,前期酝酿做好了,后面开读就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事。
父母有很多方法可以让孩子生活的环境中尽量有经典的氛围,比如父母每天在固定的时间,或固定的活动前,比如孩子在吃奶后,饭前,活动前读一会儿经典,时间长短可视孩子情况而定。在孩子可以自行玩耍时,家长拿一本书,投入地读一会儿,每天至少做一次,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多做几次,孩子虽然听不懂,但对父母读书的样子,是有感受的。
选定一本书,比如《论语》,从头到尾反复读,也可以每章先读30遍,每读完一遍划一笔,五遍为一个“正”字,这样计数30遍后读下一章,二十章读完后再从头读。孩子还小的时候因为很多时间要照顾孩子,做家务,可以读到哪里算哪里,做个记号,或插个书签,下次或明天再接下去读,孩子稍大一点,自己玩的时间更多了,家长可以尽量每天固定的时间读,时间到了,读到哪里算哪里,明天再接下去。这样读的主体是家长,孩子在家长旁边可以自由地玩,他自然会看到,听到,感受到,并不需要孩子端坐认真听,这个年龄的孩子也很难做到,顺其自然就可以了。
记得小欣同学那会儿是自己玩玩具能玩很久,我做完家务,就拿着论语在旁边读着,只要她不过来打断,我就一直读着。每篇读完了都划正字,计遍数。当时对读经也是需要坚持一下的那种心态,这样计遍数有助于自己坚持下去。
如果孩子过来要求家长停止,阻止,要陪他玩之类的,也可以陪孩子先玩一玩,然后看情况再拿起来书来读,这个当中需要家长去感受孩子的状态,并在适当的时候拿起书本,每天坚持。小欣同学如果忙别的去了,我又拿起来书来读,时间长了,她也知道妈妈爱读书,有时候也会放我一马,让我多读一会。
这样三年左右下来,《论语》二十篇,如果一天能读两篇,十天能读完整本一遍,一年也能读30遍左右,三年就能读100遍左右,如果真的做起来,家长会感受到自己读得越来越流利,这是一个越来越轻松的功课,如果能读得多一点,当然更好,但也不强求,只是尽量日日去做。孩子开口以后,论语中的句子会自然往外冒,而且长句也更容易上口。
我记得当时小欣同学是扶着床在走的时候,我读到人不知而不愠,她发出“不亦君子乎”的声音,虽然很模糊,但是一直读的人就一下子能听出来,是在念这句话。才1岁多点呢,当时也很是惊喜,孩子确实是听到的。
另外,家长自己如果能把《论语》读100遍,并不是单方面为孩子付出的时间,而是自己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另外,可以借助一些电子产品,现在有做得好的读经机,也可以自己录音,自己不能读的时候可以播放给孩子听,这些都是加分的做法,但不要过于依赖这些机器而省略父母自己读的步骤。完全依赖读经机或录音,是不是真人读,跟孩子有表情,语言的互动,以及真正用心地读,跟机器播放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即使家长开始是秉承任务去做,做成习惯后就成自然了,孩子也会渐渐习惯家长在旁边读书的样子,能这样一直读下去,大概不用愁孩子以后的阅读问题。
做减法,这是这个时代要面对的问题,这个时代物质,资源,想法都是非常多,如何从中选择出我们需要的,真正有益的东西,专注地去做好,是非常有考验的。在无有穷尽的资源里打滚,耗掉自己的时间,可能最后收获并不尽如人意。
比如,在带孩子的空间时间里,可以播放好听优美安详的音乐,可以自己读,可以放经典,但是尽量不要用电视,短视频,手机里各种杂乱的声音充斥孩子的空间,这样更有利于孩子大脑的发展。这就需要带孩子的家长有一定的自律,而不是放逸自己,想看什么就看什么,想玩什么就玩什么。墙上可以贴一些传世的名画,让孩子目光所及之处,有名画佳作的熏陶。
这些,如果真正用心在经典教育上,自然就会去努力做到,时间一长,反而觉得这种清净的环境很舒服,而不喜欢之前那种喧闹,杂乱的环境了。
这三年里,家长读的时间也是家长自修的过程,家长自己能渐渐习惯经典,爱上经典的过程,这段时间能做好,那么到3岁以后带孩子读经会轻松很多,家长自己在心性上应该也有不少提升,这些储备和提升其实在应对孩子的成长上都是非常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