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中国现在意义上中篇小说的开篇之作。阿Q是一个卑微渺小的人物角色,通过阅读以及查阅资料,找到下面几段别人对阿Q的评价,我觉得解剖得很好。
鲁迅笔下的阿Q,无权无势,处在社会的底层,在封建旧社会,受到了人们的耻笑和压迫还得忍气吞声。这样的群体,只能屈服于压迫,不顾面子和尊严死皮赖脸地活着。若想要做一些翻身的改变,在权势和封建等级社会大背景的欺压下,就只能残酷并无意义地牺牲。
而阿Q多少有一些不同。他的出身不是自己能决定的,凭一己之力和整个社会对抗,必然也做不出翻天覆地的改变,他不可能成为阿里巴巴一夜暴富,也没有条件让他读书识字高中举人。因此他逃不出作为一名封建末时代的“屌丝”的命运,而他之所以和别的屌丝显得与众不同,能够让鲁迅为他立传,正是因了这被视为民族劣根性的“精神胜利法”。
让我们来看看阿Q与别的封建末时代屌丝的不同之处。别人安分守己,屌丝不问出处,阿Q偏偏要抬高自己的身世,声称自己姓赵,挨赵老爷打之后又在心里想到“儿子居然打起老子来了”。他进城感受到自己与城里生活的格格不入,回到村子里却把城里人的生活大大嘲笑了一遍,把“洋”说“土”,认为城里人把“长凳”叫成“条凳”、煎大头鱼时加葱丝,都是可笑的。屌丝们垂涎于女人,阿Q心里垂涎,嘴上还要嫌人家水性杨花,脚生得太大。阿Q时时处在不平等的状态下,又时时处在欲望和求之不得的矛盾中,他只有靠“精神胜利法”来维护自己的面子。阿Q与别的底层人物最大不同之处就是他好面子,说好听一点就是维护人格尊严,他生了一副屌丝的躯壳,却时时怀着变成高富帅的梦。
有梦想是可爱的,比起苦难压迫后的麻木不仁,仍怀有一丝追求的阿Q令人敬佩。暂不论梦想的雅俗,吃饱穿暖是老百姓的梦想,革命是革命者的梦想,但它们都值得维护。得到人们的尊敬,有女人,过上好日子,就是阿Q的梦想。这样归纳起来,其实很真挚,很朴实。“精神胜利法”是他与残酷现实唯一的对抗方式,也是他还没有完全向世界妥协的证明。尽管在人们看来,他的妄自尊大和畏强凌弱、吃软怕硬是愚昧浅薄的象征,但阿Q不是鲁迅,不是托尔斯泰,不是甘地,更不是海明威,作为一个没有受过教化的民众,他的抗争大概只能至此,无力的抗争好过麻木不仁,我觉得人们要对阿Q多一点宽容。
从另一角度解读,“精神胜利法”未尝不是对人格的一种维护,只是这种维护的局限性使它增添了几分可悲可笑的色彩,但这终究是社会背景造就的。许多外国评论家都指出,“精神胜利法”并不单单是中国人民才有,当人处于社会底层,受到压迫而无从反抗,“精神胜利法”是常常根植于他们心中的,是弱势群体能采取的唯一维护尊严和面子的方式,因此它具有普遍性。与其说“精神胜利法”是国民的劣根性,不如说是人类的普遍弱点。
其实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精神胜利法”不过是人们调节情绪,获得自我满足的一种途径,当我们处于不平等之中,用精神来盈利无可厚非。阿Q在封建年代只能是阿Q,到了现代社会,他也许可以成为一名愤青,继续将“精神胜利法”发扬光大。能在心理上找到自身于社会的价值,也算一种伟大。至于人们声讨的“国民劣根性”,我只能说,时代不一样啦,都说追求自由思考独立精神,不允许有相反的声音发出吗。喏,这亦可以被解读成一种精神胜利法。
从以上别人对阿Q的评价,及对精神胜利法的解读,只能说,我们和阿Q所处的时代不同,在现代,阿Q是可以在他的心理上找到他在社会的自身价值,他有着他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想法,也就是他的精神胜利法,其实,现在的我们,在生活中,去工作或者说上学,都会像阿Q一样,在面对一些困难的时候,会选择去进行自我安慰的疗法,让自己更好的去面对,去重新振作起来。
我自己有时候在想,其实自己有时候何尝不是和阿Q一样,过不去的坎,不会去想着努力去做,而总是去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思,去面对,进行自我安慰的疗法,而看见别人比自己更优秀,又总是想着自己肯定是比别人更优秀的,其实,都只是自己的假想罢了。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其实是代表着清末民初的普通百姓的灵魂,反映了社会的现实,最后阿Q死了,但其实还有千千万万的阿Q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