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良好的旅行?

有了孩子之后,我们家的出行次数陡然变多。春日去山里听鸟语,夏天去海边拾贝壳,秋天追一场落叶,冬日泡一池温泉。每一季的起始,都像被一种无形的钟声召唤,总觉得应当走一走,看一看。


出发前总是郑重其事地做攻略,信誓旦旦地说:“这次,我们要好好看看景点。”可旅程终了,最鲜活的记忆,往往并不在那些名声赫赫的“必打卡”之地。

那些真正停留在记忆深处的,是一些无关“名胜”的细节——

比如某个乡间小饭馆,灯光昏黄,孩子吃糖醋排骨时,酱汁抹上鼻尖,他咯咯直笑;又比如某条溪水潺潺的小径,孩子脱了鞋,踩水过石,笑声撞破林子的寂静;再比如某个清晨,在一个不知名的小镇街角,一碗热辣的胡辣汤暖了身,也暖了那一刻的天光……


这些场景,如水中月、镜中花,稍纵即逝,却在记忆的湖面泛起深深的涟漪。

我忽然意识到:所谓旅行,并不一定要去“哪里”,而是要“与谁”,以及——“在不在”。

旅行的意义,并不在于攻略上打了多少勾,而在于我们是否曾真正置身其中,是否曾“在场”。

曾几何时,我们也追逐过景点榜单:跋山涉水,只为登上某塔;烈日下排队,只为拍一张合照;在人潮中努力站在“最佳角度”,拍下千篇一律的“到此一游”。那时的我们,大多时候并不快乐,却也不敢停下。

那些时刻,如今回望,竟模糊得像一场热晕的梦。


心理学里说,一切美好,都是深度关系的产物。旅行与人,亦是如此。若缺了人与景之间的那份“深度感知”,那么即便你走遍千山万水,所获得的,不过是“到过”,而非“经历”。

这一次出发前,我开始反问自己:“什么才是良好的旅行?”

我得出两个答案:慢,以及感知的深度。


不再追求“去了多少”,而是在一个地方留下多少自己。不再以景点为任务,而是允许脚步滞留,允许情绪起伏。我们放下“再不看就亏了”的焦虑,开始对每一处“无名之地”充满尊重。

比如:

我们慢慢走过一座城市的老街,孩子指着墙角的青苔问我,“这个绿绿的是不是也活着?”

我们在菜市场里买一块当地人推荐的糕点,一边吃,一边听摊主讲她年轻时见过的“老城改造”;

我们不再在博物馆里走马观花,而是只看三五件展品,然后席地而坐,让孩子讲讲他觉得古人用起来“麻烦不麻烦”;

甚至在某个下午,什么也没做,只是坐在小旅馆的窗边,听风吹过杨树,叶片在光里发出微响,像是时光在咀嚼……


那一刻,我们才真正属于了那个地方,也属于了自己。

旅行,原不是奔跑的竞赛。它该是一次心灵的投宿,是我们短暂地从“效率社会”中抽身,走进“无用之地”。

就像庄子所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那不是放弃努力,而是一种不再被工具理性绑架后的自由。


我们以为旅行是逃离,实则是归来。归向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的真实连接。

如果说孩子的成长,是一场缓慢的舒展,那么良好的旅行,就是我们与他一同呼吸,一同静听,一同再发现生活细节中的“热烈”。

这一路,我们不是在“带他去看世界”,而是在一起,把这个世界重新认识一遍。

所以,下一次出发前,我再不急着翻翻“十大必去清单”,我会问自己一句:


“我们,准备好慢下来了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