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拿你的感受要求别人

我们总是不自觉地把自己对事情的感受当成标尺,去衡量别人该怎么做。

就拿家庭聚餐来说,长辈们提前好几天就开始张罗,买这买那,满心盼着周末一大家子能围坐一桌说说笑笑——在他们看来,这种团圆的热乎劲儿比什么都珍贵。可年轻人忙了一周,好不容易熬到周末,可能只想瘫在沙发上刷刷手机,或者约三五好友轻松自在地喝杯咖啡。当长辈一遍遍催着“必须回来吃饭”,年轻人嘴上应着,心里却压着块石头;老人那边呢,看着孩子勉强的样子,难免觉得他们不懂亲情可贵。

其实谁都没错,只是两代人活在不同的节奏里:老人守着传统里团聚即温暖的信条,年轻人却挣扎在通勤加班的内卷现实中。

职场里这样的情形更常见。项目经理盯着项目心急如焚,觉得全组人加班冲刺是天经地义,毕竟项目成了大家的奖金才有着落。刚当妈妈的小张得准点去幼儿园接孩子,小李早就订好了半年来的第一次度假机票——强制加班的通知一下来,办公室里表面安静,私下的聊天群却炸了锅。管理者眼里只有进度条,却忘了组成进度的每个活生生的人,都背着不同的房贷、育儿账本和疲惫值。

哪怕是多年老友之间,这种期待落差也会悄悄作祟。你半夜遇到急事,一个电话拨过去觉得对方肯定秒回,结果等了半小时才收到一句“在忙,稍后说”。这时候失落感会涌上来,忍不住琢磨“真朋友不该这样”;可是,对方或许正一边哄发烧的孩子睡觉,一边应付甲方的连环修改要求。人与人的关系从来不是开关按钮,按下去就必须有光。

说到底,我们都容易活在自己认知的茧房里,用自己这套算法去计算别人的反应。每个人经历的风雨不同,有人被暴雨淋透时,有人只是沾湿鞋尖。放下“你应该懂我”的执念,去看见对方真实的生活褶皱:老人颤巍巍端出的那碗汤里,熬的是他们那代人对离散的恐惧;同事推掉加班时,背后可能是孩子贴在冰箱上的稚嫩留言条。

当我们学会把别人的选择放进对方的生命坐标里打量,那些拧巴的结才会慢慢松开,像被晨光照透的露水,在理解的风里悄无声息地蒸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