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抽风

解决问题有2种方式,一种是靠机器,一种是靠人,机器可控,但也死板,但至少可控;人,却因人而异,有些人需要你伺候好,需要去催,帮你做事的人可能是你下级,也可能是你大爷,这就是麻烦的地方,但这也是做生意和做产品的区别了,做生意很容易受委屈,不是吗?你的努力很可能被他人的不成熟给稀释掉,但你还是要努力,越努力,吸引越多相同的人,同时管理和感染别人一块成长,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管理程序和管理人就不一样,后者要受更多的郁闷和苦楚,因为你不知道人的反应会是啥,你要通过实现别人的目标来实现你的目标,而机器,它的反应是单一的,产品设计的难处在于你不知道另外一个用这个程序的人,他的反应会是啥,其实是机器帮他反应,所以PM必须懂人性。经历痛苦,方才懂得痛苦,在这次改版过程中就强烈表现出来了,特别是当你没有实权的时候。但正是经历这个过程,我们才能体验到人性的复杂,才能去经历真实,不是吗?

3)让机器/人帮你做事的模型:

(你去推动机器帮你做事的动力P1*目标对你的吸引力P1')+(机器愿意帮你做事的动力P2*目标对机器的吸引力P2')+机器最终释放出来的动力P3—事情本身的阻力P4=结果R.

R符合预期目标,就是成功,否则就是失败,但也要看到方向上的进步,类似Okrs.

以前只想过让机器/人去做事的动力,事实上面所有因素都很关键。

举个例子:让洗衣机洗衣服和让室友帮你洗衣服。

对机器来说:

P1=1)恐惧,我没干净衣服穿了,必须要洗衣服。2)风险预期,机器不会反抗我,我很安全。

P1'=洗完衣服后,我就能穿新衣服

P2=足够,插上电,打开开关就行

P2'=无,机器无感知

P3=额定功率,只要不断电

P4=收拾衣服,塞衣服,打开开关

R=洗衣机能按时洗完衣服,实现预期目标。

对人来说:

P1=他是我室友,熟悉,顺手帮我洗件衣服应该没啥问题

P1'=洗完衣服后,我就能穿新衣服

P2=一般,也许会嫌麻烦

P2'=反正他要洗衣服,很快就洗完了,然后就能去玩游戏了

P3=不可控,看室友心情

P4=手洗衣服费时费力,还有玩游戏的诱惑

R=室友不确定什么时候能洗完衣服

综上,让对方更愿意去帮你做事的几个关键:

P1=

1)多发现对方身上让你感兴趣的点,对对方产生兴趣。

2)找到共同点,建立彼此联系,熟悉对方,降低风险。

3)恐惧,比如恐惧领导催得急。

4)找到和对方的共同目标,因为有共同目标,所以他不会伤害你。

5)激励,不管是打鸡血,还是达成目标的诱惑。

6)仁爱,理解对方的难处和局限(比如认知上的差距),从而不会轻易生气。

P1' =SMART法则,越清晰,越具体,则越强烈

P2=

1)对方和我目标有交集,给他想要的东西,同时能最终实现你的目标。

2)和对方变熟络,对方情感上更愿意帮我。

3)对方心智成熟,愿意承担他该尽的责任,这件事就是他应该负责完成。

4)激励。

5)对方恐惧和畏惧你,比如职权压他。

6)信任,因为你的人格魅力,王道之气,比如工作成绩一直很好。比如你从不逃避问题,主动承担责任。

P1核心是兴趣和联系,抑郁症最大的问题就是对外界失去了兴趣,P2的核心是内圣外王,先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好,帮助对方达成它的目标。

P2'=对方也许不关心我的目标,此处要告诉对方他的目标,比如上市对他吸引力不大,但发股份对他吸引力大。所以P1'和P2'要有交集,投其所好。

P3=看对方能力和心智成熟程度

R=让人帮你做事的好处是可能性,而机器是写死的,是确定性,对人来说,你可以去帮助他更好的达成目标。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