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然时,选难走的路?

最近被朋友强推日剧《问题餐厅》,剧集里的很多经典对话,也经常各处刷屏,尤其下面这个金句“迷茫的时候,要选择难走的路。”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从小的选择直觉是“在分叉分路口,选没走过的路。”开始只是怕自己错过风景会后悔,慢慢觉得有过更多尝试,才有更全面的判断标准,对以后看明白选对路会有帮助。

所以这个逻辑,我一直沿用至今。而且选新路和选难走的路,似乎逻辑上也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我勉强可以算得上金句的半个拥趸。

但是今天,某大咖分享了一个看似截然相反的结论“一个人之所以成功,不一定是因为他多努力、多坚持、多刻苦,更有可能是,他选择了一条阻力更小的路。”

刚听到这个说法时,会觉得有点儿毒鸡汤,因为我们都笃信“重要事情的特性就是难”嘛!经过具体的辨析,才发现阻力大小和难易程度其实是两个维度的概念。而且选择阻力更小的路居然和我选择新路的逻辑也有相通性。

目前个人认为选择难走的路,其实是方向或目标的选择逻辑。而选择阻力小的路,则是路径或工具的选择逻辑。

在思考明年的自己要如何秒杀今天的自己时,必须迎难而上,追求内心的真实想法。而不是参照自身当下的能力素质,制定一个综合提升1%的维稳小目标。而完成目标设定,并且将自己的目标具体化之后,逻辑则转入了选择一条本身阻力小的路径,同时不断寻求继续降低阻力的行走方式。

即:自己主动寻求差异化生存,即使绕路,依旧不排斥借道人迹罕至的荒地。毕竟竞争人数少的选择,成功的阻力自然也小。而且上路之后不断加衣穿鞋、骑马坐车,自我完善的同时积极调用资源,多方案共同降低外部阻力。

鲁迅先生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可现实呢?明明是走的人多了便打了起来……所以开疆扩土、铺路搭桥也许并没有我们预想得那么艰辛,成为开路者和领航人也许才是成功的捷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