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中秋节是最令我心动的。细想根源,这应该追溯到我儿时对中秋节的记忆非常甜美。中秋节,不仅有好吃的月饼,还有难忘的记忆,质朴、温馨、幸福、明亮,多年来温暖着我的生命。
在我小时候,每年中秋节前几天,家家户户开始忙碌起来。地里的枣子打到家里来,在院子里铺上凉席,晾在上面,成熟的枣子香气弥漫了整个院子。地里的玉米都收到家里来,玉米棰在院子里堆着,像一座小山,等着空闲时剥皮。靠墙站着的是一捆捆的玉米棵子,现在还很鲜绿,发散着青草的香味,等晾干了喂牲口。
集市上,人多起来,卖月饼、点心的摊子一个挨一个。人们挤在摊前挑选月饼,也有月饼掰开了,露出鲜亮的馅来,让人一看就想买。售货员现卖现包,只见她两手并用,把八块月饼并齐横放在两张并着的粉红纸上,捏住纸下面的一角往上一卷,再把两边的纸往上一折,再滚着月饼一卷,然后拿起旁边一张嫦娥奔月的彩色图画纸覆在上面,扯起旁边白线轴上的白线缠几圈,掐断,用拇指和食指一拧,两个线头便拧在一起,一包月饼就捆牢了。整个过程眨眼间的事,像变魔术,让你眼都直了,心中大为叹服。那时的我很羡慕卖月饼的,不仅有月饼可吃,还有这把子“绝活”,我经常站在月饼摊前呆呆看好久。月饼买回家,过几日,就发现这层包装纸被油透了,发散着香气,让你想到里面的月饼,便忍不住要拆开吃。
八月十五的中午,家家户户包包子。我娘舍不得放肉,也舍不得多搁油,在集市上买一个油炸的馃子,切碎放进韭菜馅里,包出的包子特别香。揭锅之后,娘总是趁热让我先给爷爷奶奶送几个,他们忙活庄稼,还顾不得包。再给姑奶奶家送几个。和我家素来交好的姑奶奶,我也不知道这辈分是怎么论的。她家离我家不远。她家有一个大院子,靠着路。每次傍晚时分我放学回家从她家门前经过,总会看到她家的老爷爷在扫院子。诺大的院子扫得干干净净,从来见不到一丁点的杂物。
姑奶奶家种着地,还做生意。一到赶集那天就摆摊,卖零七八五的东西。我印象最深的是她家卖的一对对鲜艳夺目的花瓶,还有一枝枝五彩缤纷的塑料花。那时候,花瓶和塑料花可是新鲜物,我形容不出它们的好,看到就很喜欢。对我家来说,那可是个昂贵的物件,我娘也不会买这个。那个中秋节,姑奶奶的女儿给我家送来了一对蓝色的花瓶,里面各插着一枝红色的塑料花。摆在屋里的躺柜上,我们这个家立时“亮”了起来,可谓是“蓬荜生辉”呀,一家人都喜欢的不得了。我给姑奶奶送去几个包子,她慈爱地笑着,也会在我的碗里放几个她家的包子,让我们尝尝。
再就是给我姥姥送包子。我家与姥姥家是一个村子的,相隔不远。有什么新鲜点的东西,娘便让我给姥姥送去。有时候我送了东西去,正赶上姥姥家有串门的,和姥姥说,你这可是得姑娘的纪了。我不知是啥意思,但晓得这是好话。去了姥姥家,姥姥总是乐呵呵,有时让我吃个蒸熟的大鸭梨,有时在我衣服口袋里塞满花生和枣子。
中秋节晚上,我们全家都去爷爷家。爷爷早打扫干净了院子。他在院子里放了一个小桌子,上面摆了各种小盘,小盘里是苹果、梨、月饼、点心等,还摆上两盅酒。我们小孩子围坐在旁边,爷爷在地上烧纸,然后对着月亮磕头,我们也跟着磕。月亮高挂在东方的天空,分外明亮。有关月宫的美好传说,我一直认为那是真的。真的,你仔细瞅瞅,月亮里有棵桂花树,它枝叶分明,历历可见。还有一只兔子,两只可爱的耳朵直竖着,它在遥望大地,看万家欢乐。中秋节的月亮,常令我痴痴神往。
磕完头,爷爷说:“快吃吧。”我们便迫不及待地伸手拿自己喜欢的东西吃。爷爷掰开一个月饼,每个孩子给一块。月饼里面有花生、芝麻、核桃,还有青红丝,越吃越香甜。
圆月后,再去屋里。奶奶和我娘、大娘、二娘,正忙活着把准备好的炒菜摆上桌。大人在炕上吃,还要喝酒。孩子们在地上摆一张桌子,坐着小凳子吃。虽然刚在外面吃了月饼和其他东西,但我们还是如狼似虎,毫不留情,张开大嘴猛抢。有一盘“拌粉丝”,刚坐下,转眼间没了。都是挨肩的孩子,不大也不小,谁也不甘落后。大娘便笑着把盆里剩下的拨到盘里,照样一下子光了。奶奶指着大人桌上的,笑着说,快给他们端过去。最后孩子们吃得肚儿圆圆打饱嗝,方才罢休。
中秋节过后,月饼还有剩余。留下来,就成为稀罕物了。从地里干完活回来,累了,娘拿出一个,给我们四个每人一小块,自己也咬上一口,那便是很享受了。时间久了,月饼硬邦邦的,掰不动,孩子们都不愿意吃了,娘再放到自己的黏粥碗里,泡软了,吃掉。
一晃多年过去,我早已在城里安家落户,多年未回老家。那天偶遇一位同村人,说是姑奶奶仍健在,只是老得糊涂,现在在北京的孙女那里住着享福了。我听了为姑奶奶感到欣慰。而我的长辈亲人们,有的故去,有的日渐衰老。
每至中秋节,我都会用心准备,在忙碌中感受过节的气氛,感受生活变化中节日的美好,同时我更加热爱我的亲人们,更加珍惜亲情。随着年龄的增长,儿时中秋节的记忆越来越鲜明,如中秋节的月亮,照亮我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