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发展在中国,最后流传到日本。中国的文化,无论建筑雕刻,绘画音乐还是语言文学大都跟佛教有着或深或浅的联系。
一千多年前,是什么人用什么样的方式冲破地域,民族和语言的重重障碍,让佛教得以广泛传播呢?或许,他们本身就是一段传奇!《西游记》的故事家喻户晓,唐僧在历史上也确有其人,他就是为被梁启超称为「千古一人」的玄奘法师(公元602-664年)。
-------------------------------------------------------------------------------------------------------------------------------------
玄奘幼年受到良好的儒学教育,因家庭变故于10岁出家。他在长安学习期间,对佛典的众说纷纭感到迷惑,得闻印度高僧戒贤在那烂陀寺讲授三乘之说,遂发愿西行求法,以求直探源典,匡正佛法。
当时唐朝禁边,玄奘的西行之请一直为官府所拒。直等到公元627年的大饥荒,25岁的玄奘混作难民才出得长安,从此踏上了充满未知的西行之路!
他隐姓埋名从长安一路西进,到达大唐最后一个军事守卫区----瓜州郡,也就是现在的锁阳城。其遗址最为完整的保存了古代中国军事防御和烽火传讯系统,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
风声鹤唳的边塞之地,守卫森严。心意已决的玄奘默默祷告佛祖指引他出关,终得人助。出关八十多里,在烽火台被抓,幸好守卫及官兵信奉佛教,不仅没有告发玄奘,还为他补给了饮水和干粮。
再往前的八百里沙海,就是今天所说的西域的起点。在那里,生死考验正等着他!此地「长八百里,古曰沙河,目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玄奘自己写到「四夜五日无一滴(水)沾喉,口腹干焦,几将殒绝」。
绝处逢生之后经由伊吾到达了崇尚佛法的高昌。
高昌王曲文泰竭力挽留玄奘在本国弘扬佛法,锦衣玉食,高官厚禄不在话下。怎奈玄奘去意已决,渐渐的挽留变成了威胁。无可奈何之下,玄奘以绝食表示西行求法的决心,四天之后,面对奄奄一息的玄奘曲文泰深为感动,不仅准他西行,还与他结拜成兄弟。为他准备了三十匹马,二十五位随从。
至此玄奘结束了一个人孤身西行的状态。
借着高昌王的帮助,一行人抵达西域的歌舞之邦龟兹(音:秋词)。再往前就是葱岭的帕米尔高原,绵延的天山山脉横在玄奘一行人面前,平均海拔6000米左右。他们在冰天雪地里翻山越岭走了7天,死伤大半。
公元628年,他们到达中亚大草原,浩瀚的大清池展现在玄奘眼前。大清池为今天的伊塞克湖,水面高度1600余米,终年不冻。不知道1300多年前,九死一生的玄奘是以何等的心情站在大清池边?
不管怎样,离印度是越来越近了。
离开长安后第4年,也就是公元631年,玄奘如愿以偿来到印度佛教的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来到高僧戒贤面前。其后5年,他精研佛法,终于通晓三藏,然后开始游历印度各地。
公元641年。印度历史上著名的戒日王专为玄奘在首都曲女城主持召开法会。戒日王邀请了十八国的国王莅临听法。印度沙门3000余人,那烂陀寺僧1000余人,婆罗门及「尼乾外道」2000余人前来参加辩论。玄奘为论主,法会以其所著《会宗论》、《制恶见论》的论点标宗,任人发问。18天的法会结束时,玄奘法师得到了大、小乘佛教徒的一致推崇,大乘教徒尊他为「大乘的神」,在法会上与他辩论最激烈的小乘教徒,也不得不折服在其脚下,尊他为「解脱的神」。
法会结束后,回程又走了4年,公元645年正月, 玄奘法师回到唐朝长安,带回佛经657部。在大唐皇帝的支持下他开始主持翻译佛经,传授佛法,常常一天只睡4个小时,直到664年圆寂,他一共翻译佛经1335卷。
真可谓一世佛缘,功德圆满!
-------------------------------------------------------------------------------------------------------------------------------------
敢问万丈红尘之中,称得上一世佛缘的能有几人?一个是十九年西去取经九死一生的玄奘,一个是十二年六次东渡双目失明的鉴真,他们圆寂的时间大概相隔一个百年。
一百年,只是佛国世界里的一刹那吧,当两位一先一后来到佛祖的跟前,彼此相见,该是何等欢喜!
-------------------------------------------------------------------------------------------------------------------------------------
鉴真(公元688-763年),唐代扬州人,出生在佛教氛围浓厚的家庭里,父亲是一位佛教居士。他14岁在扬州大云寺出家,从智满禅师为沙弥。17岁从名僧道岸受戒,刻苦学习2年后随其到洛阳长安游学,20岁在长安的实际寺从高僧弘景受具足戒,并向其学习「五明医学药典」。
道岸和弘景都是律宗的传人。律宗以戒律为立宗原则,重视从内心巩固和发展「止恶兴善」的作用。
其后数十年,鉴真在钻研律宗的同时,广泛涉猎并研究文学思辨,建筑雕刻,医药临床和佛教各宗,尤其在建筑和医学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造诣。到公元733年,45岁的鉴真已经书写佛经11000卷,亲度僧尼40000余人,建造寺塔80余所,治病济贫无数。
这位名满天下的大德高僧生逢大唐盛世,待到天命之年早已功成名就,本可以在自己的国家安享锦绣余生。
当他面对日本僧人荣瑞和普照的恳切邀请,面对沧海淼漫,性命难存的巨大风险,面对众弟子的担忧和退却,54岁的鉴真说「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随之开始了十二年六次东渡的漫漫长途!
经过前四次失败,矢志不改的鉴真于公元748年,也就是他60岁的时候,开始了第五次东渡。6月27日一行人从扬州出发,海上遭遇大风,船在风浪中失去了控制,在没有淡水的情况下漂流了14天,到达了今海南岛的振州。
既来之则安之,鉴真在那里修寺造佛,登坛授戒。一年后,一行人经广西广东返回扬州途中,日本僧人荣瑞积劳成疾去世,普照也离开了鉴真,第一个表示要追随他东渡的大徒弟祥彦又因病去世,63岁的鉴真备受打击,加之感受暑热,他的视力日渐模糊。
公元751年鉴真回到扬州之后,开始准备第六次东渡。753年时逢日本第十次遣唐使团经由扬州返回日本,鉴真当即表示愿意同行,绕过人为的阻拦,登船出发,一行人经过40天颠簸,终于在今天的鹿儿岛登陆日本。
公元754年鉴真被迎入平城京(今奈良)东大寺,孝谦天皇下旨「自今以后,传授戒律,一任大和尚」。鉴真到达日本之后,建立了正规的戒律制度,确立登坛受戒为拥有僧侣资格的必要条件,结束了日本民众自誓出家自立为僧的局面。鉴真自此成为日本律宗的创始人。
鉴真除了讲授佛经,还带去了建筑,雕塑,医药,书法和绘画等技艺和知识。公元759年,鉴真迁往新田部亲王的旧宅,开始着手建造唐昭提寺,4年之后 ,鉴真和尚在唐招提寺内面西而逝,享年75岁。
--------------------------------------------------------------------------------------------------------------------------------------
百年相望,一世佛缘。磐石之心,天自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