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晚上的热搜话题,有同感和共鸣 ,关于LiveHouse的体验有多奇妙。
看过的几场LiveHouse秀和户外音乐节均是在疫情前的时代,那时候打call不需要戴口罩。
对音乐其实没啥特别专业的见解,有时候就是想躁一躁,最好的选择是节奏比较密集的摇滚乐。有时候想内心平静或者看书时的背景音乐就让小爱同学播放轻音乐或瑜伽冥想音乐,这种时候都不想听到任何带字的音乐。有个特别爱好Live的朋友,所以我们约着开心的打call了好几次。
第一次看LiveHouse是上海某小型室内摇滚乐,一个乐队组合,后来还出现在《乐队的夏天》舞台上。这种门票是比较便宜的,100—200吧,相对大明星的演唱会和音乐节门票还是不贵的。
那是感受到了摇滚迷的疯狂,一起打call,一起在场子里绕圈跳舞大合唱,大汗淋漓的兴奋,忘却所有只沉浸当下的欢乐。所有人都回归孩子一样的状态。
LiveHouse有软酒低酒精含量的那种香槟,有人拿着酒瓶边喝酒边一起摇,氛围感太绝了。
那天看到有人发微博说以后有女朋友了一定也要带她来看这个乐队的现场秀。非常的造次!
后来去户外大型音乐节时,见到了很多出名的乐队的现场表演。音乐节和演唱会相比,嗨点更高。体育馆的演唱会那种基本上是有座位安排的,需要你老老实实的坐在座位上欣赏音乐。你若激动得站起来了,会有工作人员维持秩序的。
音乐节是只有舞台没有座位安排的,基本上全民站着打call。显然站着打call才有气势,坐着嗨多没劲。所以音乐节狂欢是特别需要体力的,一站站一天呀,白天场夜晚场,二天一夜 或者三天两夜。若参加得圆满的话,连嗨几天绝对要体力旺盛。
所以音乐节大多还是年轻人在嗨,年轻人比年纪大的人体力更好一些。此外,年轻人可能时间精力多一些,有这个心情参加音乐节。
在某年东海音乐节的海边看到过一家三口一起结伴来嗨音乐节的,儿子大概五六岁,坐在他爸爸的肩头,爸爸架起儿子让他看见远处的舞台。妈妈和爸爸并肩站着。感叹这幅画面太美好了。我们有个女性朋友,以前也看户外音乐节的,后来邀请不出来了,有孩子没时间没精力没心情了。
这海边音乐节现场的一家三口真的是奇妙的风景。一家人一起上头Live 秀,一起在那举手打call。让人看到了就算有家庭孩子还是可以去音乐节现场嗨的可能性。
此外还有一个超级励志的音乐节现场观众,这位观众有座位,全场唯一有座位的观众,他自带的轮椅。好像是最近扭断了腿,骨折打石膏,他还是如约赴了这场音乐节盛事。他朋友一直帮忙推着轮椅,还努力帮忙占据靠着舞台前方的位置。真朋友真粉丝真上头Live秀。
音乐节现场跟着乐队打call,肆意的向上弹跳,和全场一起嗨,减压效果超一流。这种情况,别人就不会觉得你是个神经病是个疯癫痴儿。因为大家都一起在疯狂啊!
而且还要记住,在音乐节现场一定要融入当下,身心都和现场氛围交融,伴随着只有现场乐队才有的节奏感,快乐的感觉会更强烈,这种时候就千万不要端着不要忸怩了。
我看过一个人独自跟着音乐打call如跳舞般陶醉的男生,佩服他特别享受的状态。
也看过大家一群人围着圈蹦野迪,台上乐队和台下一起嗨。
融入音乐,享受当下,有生之年去Live打call 绝对特别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