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累计18个小时的翻看,《列奥纳多·达·芬奇传》阅读完毕。掩卷长思,达芬奇给我留下的启示深刻而鲜明。
本书并不是事无巨细的生平罗列,而是更多着墨于达芬奇手稿的细节之美和旷世杰作的大师风范,读来我不仅对透视法、解剖学有了直观认识(达芬奇所绘的插图堪比现代影像资料),习得欣赏大师画作的独特视角亦让人心旷神怡,当然功利地看,从达芬奇身上透出的优缺点能为当今的我们带来何种经验教训更值得细说。
经验1,为求知而求知。当汲取知识本身自成目标,过程就是乐趣。后人从达芬奇手稿中发现的众多科学知识领先当时几个世纪,但达芬奇并未整理出版,功成名就非我所求。在河边观察蜻蜓的飞翔,测绘人体各部位的全尺寸地图,解剖跳动的猪心脏等,然后密密麻麻在小本上绘上草图,写上备注,这个过程让达芬奇乐此不疲。
经验2,打造一个安身立命的本业。达芬奇的画举世皆知,但当时委托人的酬金并不能保证其衣食无忧,而在令执政官、总督、教皇、国王兴奋的各式庆典中达芬奇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达芬奇最知名的身份是舞台制作人。
经验3,知性而活。达芬奇喜欢穿着玫红色的衣服招摇过市,给自己的小男朋友定做昂贵的礼物,对不喜欢的艺人嗤之以鼻(达芬奇与米开朗琪罗不和,整个佛罗伦萨尽人皆知,即使在米开朗琪罗塑出了杰作大卫雕像,达芬奇依然极尽攻击之能事),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这句话放在达芬奇身上尤为合适,潇洒干脆,率性而活,也不啻为一种本真的生活方式。
教训1,能准时交付的艺术家才是真正的艺术家。这句话出自乔布斯之口,虽然达芬奇是其不折不扣的偶像,在追求完美上二人也一脉相承,但达芬奇的拖延是出了名的,《蒙娜丽莎》就画了13年之久,且拒不交付委托人,在现代商业社会,这可不是什么好习惯。
教训2,容易分心。研究达芬奇笔记的学者一定吃惊于他的跳跃性思维,一张草稿上同时出现直角三角形、卷发的人头肖像、河流的漩涡并不是什么稀奇事。比起琐碎的执行,他更享受构思的过程,基于其强大的绘图能力,想到哪,写到哪,画到哪,且不愿专攻一门或进行整理,以致一个伟大的通才一本专著均未出版,徒留后人遗憾。
“汤要凉了”这是67岁的达芬奇留在手稿上的最后内容,1519年5月2日,一个好奇的小老头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一日充实,一夜安眠。一生充实,含笑安息。愿我们都有一颗充实而好奇的心,致敬列奥纳多·达·芬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