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人写的历史,就一定会有偏差,被誉为“史圣”的司马迁也不例外。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学者陈步,在他的《真假秦始皇》中有详细论述:为何正史中的记载也不一定靠谱。后来王立群教授也在《百家讲坛》上大量引用了陈步的观点,这都是10年前看的节目了,在我准备春秋战国历史课的时候,这些记忆又涌现出来。
人写的历史,亦真亦假。不要太当真,也不会全是假的。老师当成故事讲,引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就已经合格了。再进一步,让学生能以史为镜,观照自身,就是优秀了。如果学生以后长大了,自己会去挖掘历史的真相,那就是通往自由的一扇门。让学生死记硬背“历史时间、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除了考试没啥卵用。
春秋战国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时期,有圣人出世(老子、孔子),也有小人当道(竖刁、易牙、开方);有一统天下的君王(秦始皇),也有杀人如麻的将军(白起);有道系青年(庄子),也有心机Boy(勾践)…
故事很精彩,课时却不够。
先复习一下中国神话和历史时间线,关于上古时期,有很多种说法,为了避免学生听的云里雾里,我跳过《黑暗传》直接从盘古开天辟地开始,其实这本来就是约定俗成的,盘古开天已经是非常好的开头了,形象地描述了“无生有”、“精神世界显化物质世界”的过程。《黑暗传》的故事虽然也挺有意思,但如果时间线排在盘古开天之前,总觉得怪怪的。正史都不一定可信,口述流传的《黑暗传》就不要太当真。
三皇五帝也有不同的说法,与其让学生学太多,一种都记不住,还不如就只学一种。三皇:伏羲、炎帝、黄帝;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简单过一下《封神榜》的情节,因为四年级时演过《哪吒》,学生们对当时的台词到现在都还蛮清楚。
西周的故事,史书上怎么写,故事就怎么讲,不求真假,但求像听评书一样听个乐呵。
先临摹一件西安博物馆的藏品,到时候去游学的时候,学生们如果看到实物,马上就会说:“这个我画过!”这种感觉蛮好的。
学生说“烽火戏诸侯”就是“狼来了”的故事。哈哈哈!的确如此。
我们现在使用的很多成语是来自春秋战国时期,学历史的时候顺便学语文。
在讲到齐桓公时期的奸臣,也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太监“竖刁”时,学生们问什么是太监,我就说是“切了小丁丁的男人”,然后几个男孩子之后天天把“小丁丁”挂在嘴边…我也是醉了(捂脸哭笑不得的表情)
学生们需要在头脑中有这样的基本印象:2500年前的人穿啥样?住啥样的地方?衣服的右衽和左衽有啥区别?古人的发型为什么很重要?
学生们对于晋文公重耳的“人在囧途”系列也是听得津津有味。
我其实不太愿意讲介子推的故事,因为有些残忍,但想着学生们都大了,过了那么多年的清明节,刚好了解一下节日的由来,也挺好的。关于介子推的故事,也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为避免混乱只选其中一个讲。我口述,学生们自己写作出来。
楚庄王的三个故事中,“绝缨之宴”—“咸猪手”的故事,是学生们最感兴趣的。因为“一鸣惊人”和“问鼎中原”很正经,就像学生们会尊敬正经八百的老师,但可能不会喜欢。而我就是那种不太正经的老师,学生们有时候就喜欢开我的玩笑,故意和我抬杠,但我不介意啦,因为该严肃的时候,他们也知道收敛。
正负数在数轴的表示、公元和公元前的概念,春秋战国时期离自己有多遥远,这些基本概念要弄清楚。
史书上记载的人,基本都是男人,很少有女人。而那些被史书记载的女人们,要么是比男人还男人的女人(武则天、慈禧);要么是心狠手辣的女人(妲己、吕后);要么是姿色出众的美女(西施、貂蝉);以才德闻名的女人屈指可数(李清照、薛涛),这就是人类这几千年历史中一直打压女性的证据,因为黑暗势力惧怕包容平和的女性能量。扭曲了女性能量,就扭曲了男性能量,扭曲的男性能量造成世界史就是一部战争史。
关于越王勾践的故事,易中天老师的观点是:“不应该向学生宣扬越王勾践的故事。”因为这会造成心理变态,现在很多人的心理问题,都是当初的忍耐造成的。
卧薪尝胆的故事我按照史书给学生们讲了,吃屎的那段也按照史书给学生们讲了,最后问了一个问题:越王勾践是“忍辱负重、奋发图强”?还是“赢了战争、输了人性”?埋一粒种子,今后自己去得出答案吧。
进入到战国时期,结合四川地理给学生们讲“石牛粪金、五丁开山”的故事,成都市“金牛区”的名称原来是出自于此。本来课程计划进行到秦始皇,然后国庆后去镐京游学,结果时间不够,还是再等等吧,希望十月平稳地渡过。
祝国泰民安
祝大家中秋快乐,阖家团圆。
20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