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筹莫展、运筹帷幄、更胜一筹,三个成语都是小学高年段的应知应会成语,很多学生和家长都知道这三个词的意思:
一筹莫展: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来。
运筹帷幄:常指在后方决定作战方案,主持大计,考虑决策。
更胜一筹:指记忆或技能比较起来,比别人更好一些。
可是,你知道这三个成语都蕴含着数学元素吗?都与早期的计数方式有关吗?
在绘本《聪明简史》中,就揭秘了成语与数学的关系。这本绘本少儿编程品牌猿编程推出的,不仅梳理了从古至今,数学计算方法和工具的演变过程,以及杰出的“聪明人”,更重要的是,透过计算的演变历史,“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和科技素养”。
一、看故事:以点知面
对于一个地地道道的文科生来说,数学几乎是我永远不想触碰的点。
能够在书店中拿起这本书,完全始于颜值。淡黄色的封面,在一众书籍中,格外显眼。封面上卡通人物,古今中外都有,一点点地“萌萌哒”充溢眼球。
翻开书籍,每页都配有卡通画,以画衬字,以字映画,整部书以时间为轴,历数了数学的发展历程,从算筹、算盘、计算尺,到加法器、打孔卡制表机、电子计算机再到如今的量子计算机,展现了人类在计算工具时尚的聪明才智。
但是,一下子,吸引我的阅读兴趣的是——成语!
居然成语中蕴含了数学元素!
一筹莫展、运筹帷幄、更胜一筹,三个词虽然意思上有区别,但是三个成语中都含有共同的一个字——筹,筹是什么意思呢?
在这本绘本《聪明简史》中,就揭示了“筹”原来是和中国古代的计数方法有关。
中国最早的计数方法是结绳计数,可是这个方法最大的弊端在于他无法高效地识记大数,于是聪明的古代人,便发明了算筹”计数方法。
算筹是一些长短一致、粗细均匀的小棍,通常用竹子或是木头制成。算筹采用纵式和横式两种摆放方法来表示数字1~9.
所以“筹”字,含有计算、算计的意思,以此推知,一筹莫展,就是计算也没有结果,自然是一点办法也没有的意思;而更胜一筹,则突出了算计,就像下棋一样,下一招算三招,不算计怎么会赢呢。
通过了解“筹”字的故事,那么就可以更高效地推导和识记成语了。
除此以外,算筹还是圆周率的“恩人”,甚至可以说无算筹,便无圆周率。
因为南北朝数学家祖冲之,就是利用算筹把圆周率的数值推算到了小数点后7位。“这个记录保持了大约1000年,才被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打破”。
中国人的“聪明”绝不仅仅停留在算筹上,在汉代,我们又发明了算盘。
那么问题来了,提高了珠算的计算速度的珠算口诀,是谁发明的呢?成语“三下五除二”,和算盘有什么关系呢?
之前我也不知道,但是,看着这本书我知道了答案!
正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了数学发展的历程,似乎就打通了任督二脉,不仅仅可以将数学知识与数学知识连通起来,甚至还能解决语文上的成语十亿,让自己瞬间变身“博学咖”。
二、看历史:以史为鉴
克罗齐曾经说:“历史是生活的教师。”
我国也有一句古话,叫做“以史为鉴”,通过看历史而获得清醒的认识与可操作性的方法。
我和四岁半的女儿一起共读这本书的时候,尽管孩子不认识字、看不懂文字,但是孩子会通过看图明白场景意思,书中利用卡通图片“真实地还原历史上的计算问题”,看着以图片形式出现的直观讲解,四岁半的女儿也明白了什么是“算筹”,就连书下的练习题都能够解答出来。
有人会说:计算机、手机满天飞,谁还用算筹啊,还需要学算筹吗?
是的,在计算机、手机满天飞的今天,想要一个数字,是一件易如反掌的事情,但是结果很容易得到,可是“如何解决”却是一件不容易培养的事情。
让孩子看得更多、更广,是为了让他们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维,不受困于工具,才是真正的自由。
秋天落叶满地的时候,我带女儿登山,在路上看到很多落叶,孩子问:“爸爸,这有多少个树叶?”
这一句着实把爸爸难住了,爸爸只好糊弄着说:“有很多很多树叶。”
“很多很多,是多少呢?”
这一句把爸爸逼到了墙角。
转而,丫头就是一句,“爸爸,咱们数一数吧,就用算筹吧。”说着,她便动起手来数,还用树枝在地上画着符号,尽管歪歪扭扭的,受到了爸爸的嘲笑。
可是,和女儿一起共读过这本绘本的我知道她明白了书里的内容,更让我高兴的是,她不会被问题和困难难住,而是运用知识“动”起来。
也许,和那些冷冰冰的分数相比,能够让孩子主动解决问题,才是教育该有的样子。
读书,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情,就像这本书,可以当做数学书去看,明白数学的原理,也可以当做历史书去看,知道历史人物和事件,亦可当做语文书去看,明白成语的意思,真是一读三得的事。
所以,宝妈宝爸们,请别吝惜时间,也别吝惜陪伴,和孩子一起共读书籍吧,你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快乐和满足的。
(图片来自于网络和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