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常有人提到“社交”这一概念。
所谓社交,说到底,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如朋友、同事、熟人等的交往,皆属于社交的范围。
从理论上说,一个人的社交范围越广,也就意味着机会或机遇越大,能办成的事就会越多。
但如果你对于人生有过深刻的认知,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也就是说,社交范围越广,就越容易有所成就这种论断,不过是人们一厢情愿的一种认知罢了,实际上并不真的成立。
这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社交范围广,并不代表就一定会有所成就,其根本的原因就是许多人的许多社交,本质上只是无谓的社交,而不是真的社交。
换句话说,无谓的社交,无论你交往的范围有多广多大,不过是“打招呼”的交情,其意义并不大。
正是有鉴于此,我们才讲人到中年,需要懂得跟无谓的社交告别,否则,人生很难有机会成就自己。
为什么如此说呢?
我们将从以下三个事实来分析,即:
事实一、人到中年,身体与精力开始走下坡路,甚至大不如前
年龄超过35岁的人,大都会有这样的感觉,那就是身体与精力都大不如前,身体好的人,可能一下体会不出来,但是,从生理的角度看,人一旦超过35岁,身体就开始在走下坡路,其精力与记忆也开始衰退。
另外,人到中年以后,家庭、责任、工作压力等接踵而至,让人透不过气来。
因此,人到中年,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事实,正视这事实,就很难懂得自己的真正需求,当然更不可能利用好有限的精力去追求自己未曾能够成就的东西。
事实二、人到中年,不仅需要正视自己的能力与需求这一事实,而且需要懂得放下以及取舍
所谓人生,其实都是由不同的阶段组成,也就是说,每一个人的经历都是由幼稚到成熟,由迷惑到清醒的必然阶段,就算是聪慧如孔子,也一样需要到了活到50岁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天命”所在。
因此, 如果一个人到了35岁之后,仍然不懂得放下或舍弃无谓的东西,那么,这一辈子恐怕就很难再有所成就了。
甚至可以说,一个人若是不懂得放下与取舍,当然是不可能认清自己的处境,而认不清自身处境的人,又如何消除迷惑,成就自我呢?
所以,人到中年,一定要懂得正视自己的能力与需求这一事实,更何况中年之后,真正能够努力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事实三、人到中年,需要有自己的定位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年轻时往往都是好高骛远,漫无边际的追求许多无谓的东西,从未想过自己的定位,即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但如果步入中年之后,仍然不懂得收心的话,当然无法集中自己有限的精力去完成预定的目标。
更何况时间不等人,35岁之后,我们往往会感受到一年比一年过得快,有些事,若是不及去实现的话,真的就来不及了。
因此,人到中年,必须要认清这一事实,否则,时间一过,也只能遗憾了。
而以上这些内容,其实就是人到中年之后,需要面对于的事实。
正是有鉴于此, 我们才讲人到中年,最好是远离无谓的社交,即:
别了,无谓的社交!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问过蓝天
【问过蓝天】专注国学、佛学,每天都有内容更新,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欢迎收藏,欢迎赞赏,欢迎转发。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庄子》《吕氏春秋》《礼记》《王阳明全集》《论语》《醒世恒言》《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