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50国の伊都国》提到,伊都国(北九州福冈湾地区),“(带方)郡使往来常所驻”,说明古代带方郡,甚至比带方郡更早的时期就有出入日本九州岛的常规成例。日本弥生时代(300 B.C.~250 A.D.),稻作、青铜器、铁器等先进技术迅速由北九州到大和盆地到关东,传遍日本,继而开创波澜壮阔的古坟时代,应该说离不开“郡使”的功劳。
这一“功劳”在《三国志》中其实曾有隐约提到,那便是伊都国之后的奴国、不弥国两条使译路线。
《三国志》奴国航线记述如下:
(伊都国陆行),東南(渡海)至奴國百里。
官曰兕馬觚,副曰卑奴母離。
有二萬餘戶。
作为一条陆上路线,由北九州进入本州岛一路东行本可以直达北海道津轻海峡,但在伊豆半岛一带,由于中央山脉重重阻隔,一直到12世纪关东地区才得以与关系融合发展,汉魏使译显然能发现这一地理、人文分区,并理当记录在案。关东以西最后一站即富士山脚下被盛誉为“富士山脚下的清流之城,伊豆半岛的正大门”的静冈县。
静冈县拥有关东以西最后一处适宜驻泊的海湾,12世纪陆上道路开通之前,舟行是进入一山之隔的东京湾最主要的方式。由静冈县东南行抵达东京湾第一座大岛,即为下一文化区——奴国。
我们选取静冈县海湾供奉“东海第一神格”的三岛大社作为起始测点,作为东京湾大岛作为奴国标志点测点。验证如下图:
大岛是东京湾地区的门户,出海第一岛,也是第二岛链最北端的第一岛,东北方向可以前出白令海峡,南方可以通达大洋洲新几内亚岛、澳洲大陆,东方则可进入北太平洋海流和西风带直抵夏威夷群岛。
奴国有“有二萬餘戶”,这在三世纪以前是个非常大的数目,如伊都国仅“千余户”,而由本州岛一路走来,“二萬餘戶”显然不包括本州关东以西地区,而《三国志》后文又罗列了大量与“奴”有关的方国,所列方国均位于东太平洋且未言其户口数目,故而此处“二萬餘戶”当为整个二十四古辰国、倭国之外的东太平洋户口概数。
鉴于日本原住民阿伊努人是早期关东地区的主要人口,上述“二萬餘戶”当包括阿伊努人口,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记录涉及“伊都国”至“奴国”,而阿伊努人也恰有“伊”、“奴”二因,且“阿”为东夷发语词,相当于“我”,值得深入研究。
据语言学家的观点,阿伊努人的语言是极为独特的,但与因纽特人、印第安人的语言具有相通性,属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未来我们将给予更多关注。无论如何阿伊努人属于一支重要的深太平洋族群是可以肯定的,隶属于“奴国”应是可证的,事实上后续我们便有重要的相关阐述。
以上可以视作东北亚奴国路线。下一节我们讲述东北亚“不弥国”路线。
本文全部成果及版权归汶山老师所有。汶山老师变卖家产十年闭关方有上述成果,现网络公开,转载或使用成果时请给予必要的说明和尊重。
学术前沿,路带共同体必修课,了解古代“一带一路”,学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文化强国2035”贡献力量,敬请持续关注。
汶上门生于1982农场中华家
2021年1月12日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