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去了紫禁城
2010年的十月份看完的《步步惊心》2016年也就是今年看完的书。2010年,印象特别深刻十一国庆节放假回学校,周老师组织大家一起去北京看画展。那时候我刚刚沉浸在步步的悲伤里面。夜晚情绪翻滚,白天又无法控制自己的心绪。我也不知道他们的拍摄地点是横店。故宫对我的吸引力何止是“神秘”二字能言说的。其实当年的一部《少年天子》就早已陷了进去。在离开北京的前一天,班长给了每个人自由活动的时间。冷风萧瑟,已是深秋,朱墙宫深,置身其中,我化作一点,紫禁城成面。它仿佛是一个网状的磁场,不管你怎样挣扎,最终还是会把你圈禁在舞台的中央,永远攀不过的铁臂高墙。可是若曦穿越过去用现代人的思想并且得到具有同理心的那个人的爱。最后爱恨不能自己转身离开。也算是另一种痛快。她说要换另一种方式持久地爱,才能真正拥有她完整的爱人,殊不知又跌入另一种相思。有时候我们总说要换一座城,只为忘却一个人,难道换一座城就能真正忘记那个人吗?
二、步步停留在我的心底
《步步惊心》书里面结局并没有交代若曦写给四爷信的内容。但影视剧里面就是若曦的这封信再一次引爆了最后的痛点。是若曦对四爷爱的层层递进,也是若曦对四爷爱的最后完美交代。这封信步步迷想必都已经熟背在心。2010年我悲痛不止。2016年看完书之后自己突然平静。6年过去了,可是每一个10月份的深秋,好像一直停留在10年我迷恋步步时候的那个味道。也许是在公交车上,也许是在一个阴雨绵绵的雨夜,也许是在霓虹灯照亮的地方,有那么一刻脑海中突然闪现出10年步步带给我的一些疼痛,于是喉咙开始哽咽,夹杂着对时光的感慨,总会无病呻吟一段时间。这是后遗症,跟季节有关一般没法治。为什么16年平静,一是桐华用若曦的口吻描述,文字我用“甜、快活”来形容。我感觉用第一人称叙述带有一种幽默,风趣,无形中减少了一些痛的成分。避免用一些大悲的文字进去。因为那个主角是“我”作者会更注重心理活动的描写。如果运用第三人称无形中容易去渲染一种凄凉的氛围,感叹他人命运的无常,这是我的小想法。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过一些事情之后,并不单单把心绪都放在男女情爱上面。不管它是现代剧还是古代剧,都是作者通过作品这双眼睛表达她内心的世界。我再次去看电视剧的时候突然顿悟,里面演的必将是我们要经历的。这也是好作品和次作品的区别,好作品一直在讲生命的繁盎然与黯淡,生机与寂灭,从中我能看到以前的我,现在的我,以及未来的我。而次的作品仅停留在淡淡的表面,虽荡起涟漪,可是一会就会消失不见。
三、我对生死的不解
若曦刚才还和十四爷说话,突然停止了呼吸。大火烧尽了肉身,不知道灵魂是否伴去。不禁让我想起世间有这样一群心性一样的人,他们坚强却也脆弱,简单却却又心绪缠绕,他们无法放过自己。他们的离去决绝而果断,把遗憾和不舍留给活着的人。他们活着的时候猛烈的燃烧自己,猛烈的付出爱。若曦是 、顺治是、纳兰是、三毛是、等等的痴男痴女。他们是亲爱的让人心疼的小孩。他们的离开不是救国不是取义,可以说他们是自私,都是为成全自己的心。我不是他们,我总是陷入无尽的沉思,最后还是把这些归结到万物和宇宙。那是怎样的悲怆,雀跃 深邃。无解。同理那些离开我的亲人。那些素未谋面的人。我知道最后每个人都会有同样的结局。那些让人担心的人现在化成了什么物质呢?
四:得到男人理智的爱是人生之幸事这个男人诸如四爷
又要回到与若曦相对应的那个男人身上去,又这样的心性的女人必定有同样心性的男人。两个人的爱与憎,孤独与繁华,实际上是一摸一样的。只不过他们表达的语言不一样,若曦眼里容不下沙子,用行动表示,追求自己想要的。四爷眼里也容不下沙子,用的是心力,付出甚至比若曦多。但他总是理智的帮助若曦客观分析问题,没有袒护的语言,告诉她应该怎么做。帮助若曦成长。看似冰冷的话语且意味深长,文中四爷对若曦爱的小心翼翼的呵护已经写到绝境。不在举例。他们把爱彻底抛出,没有皇帝,只有四爷。八爷对若曦的爱相反,即便他再爱若曦,若曦嫁给他也就和明慧一样,只不过此时八爷更喜欢若曦一些仅此而已。若曦在现代社会想要得到的爱情和友情都已经得到。正因为她用现代人的角度去要求四爷,要求那个在做了皇帝之后,依然还要保持他完美的形象,若曦不想看见他凶狠的一面,他一直奢求四爷为了她可以不去改变。可是此刻四爷还是她的四爷,但是已经成为皇帝的四爷。深爱一个人好像也都是因为这样的心理隔阂与恐惧误解而分离的,是吗?
烛花摇孤影,木兰簪,鼻咽喉,四爷看见若曦手捧着菊花茶向他走来。四爷这一生是不会忘记她了。我也没有为步步而哭泣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