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轻视语言的时代遇见诗—观童诗课堂教学琐思—林志芳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直观印象:理性的、严谨的

类似人体解剖图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课有三种境界:

在课堂

足够的安定从容


图片发自简书App

  诗人气质

  更偏孩子的


图片发自简书App

课给人感觉是浓、繁

走向清简的朝向


图片发自简书App

课感很好,欣赏诗、品读诗。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中国传统审美式的


图片发自简书App

理解 选择 克制

孩子的眼睛是有辨别力。好坏能看出来。

老师遇见自己喜欢的东西,需要克制。

简洁是天才的姊妹


图片发自简书App

教学内容不等于教材内容

借着这首诗教什么,教学内容的确定性。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找教学内容,否则我没有安全感?!

事实上,名师的课没有明确的内容。

有时候需要确定的内容,有时并不必。

通感:感觉的沟通和转移

例:我好想摸到了水的歌唱。

把闻到的变成听到的


图片发自简书App

孩子不知道盖苍山,说出假山是有缘由的。

只是我们不知道她的小脑袋在想什么,没有找到沟通的密码。

儿童有他自己的诗意。

断到此处即为美,留白。

例:白云是个魔术师,它在天上变来变去。

课堂上的对话很考验教师的功力。(教师对学生的回应,对他回答的提升。)

对话的过程要引导,纠便(蛀牙是牙齿的敌人,蛀牙就是牙齿,谁是牙齿的敌人呢)


图片发自简书App

诗是语言的贵族。只会摸到它的脸颊

我们可以读诗,欣赏诗、接近诗。

1.以读代讲,全在读当中。一旦解读,就会破坏它。

2.告诉孩子。诗三分靠写七分靠读,你已经把它写好了,能不能读好。

唤醒感觉、视觉、听觉…阅读是由言到意的过程。

小组合作式,一种教学方式。本身没有高下之分,只有合适和不合适。

《透视课堂》记录了小组的缺点

A.不是所有人都喜欢;

B.错误想法被加强;

C.人类有深度的思考一定是一个人静静思考的过程中发生的。

诗是一种安静的本质,是一种孤独的本质。


图片发自简书App

你有没有一颗审美的心?

花开的时候我能听到它说的每一句话。对大自然万物有无限同情心。

图片发自简书App

诗的最高境界是通向无形的。

《教育的可能》

是否永远在等待悲剧的降临。

有幽默感的人 在苦难中找到快乐的人

让诗歌照亮孩子的生命,那必然也会照亮我们的生命。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