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以前,我最爱喝的是乐百氏;幼儿园以后,我最爱喝的是爸爸单位发的一种叫“奇珍果”的饮料;小学我最常喝的,是用扁担从山上挑下来的新鲜牛奶;大学以后,我爱上了咖啡;工作之后,最爱喝的是酒... ...然而,面对不同的人,喝酒状态是不一样的。
工作上应酬喝酒,情非得已。白酒、啤酒一杯一杯地干,多喝一口别人就多称赞一句“这娃耿直!”“你这个兄弟我交定了!”“简直牛逼,不服不行!”嘴上说着“感情深,一口闷”,实际就是用“酒”跟对方干到底。哪怕最后喝得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也不会有人甘愿在酒桌上认输。
在酒桌上,酒是签合约、拿订单的利器,20瓶酒就相当于200万的订单。酒也是求人办事的硬通货,有些人常说“你不喝就是看不起我”,喝得越多就表示越“尊重”,该帮的忙自然尽力去帮。酒里除了这些不言自明的规矩,还得有“技巧”。假如有人一上来就每人敬一杯,别人自然就认为这人很能喝,便不敢随便灌酒。也有人明知道自己不能喝,但为了面子也到饭局上插科打诨,遇到有人敬酒就借故打电话,看似躲掉了酒,其实是砸了自己的口碑。
由此看出,喝酒的人最看重面子,喝酒后的表现,也恰恰暴露了里子。酒,就像身体里的一个针孔摄像头,酒杯流转中,也能洞见人生百态。得意的人喝酒是为了锦上添花,失意的人喝酒是为了遗忘,一两个作陪便可向他们诉说心中的愤懑,就像那瓶小酒江小白说的:把一部分过去忘掉,现在会更开心。可往往是,你幻想未来会慢慢变好,事实却是越来越糟。酒,能让你在最难熬的时刻不丢失希望。
喝酒,不仅会让人忘掉过去,有时候也能让人忘了自己,流露出连自己都没见过的模样,在别人眼中变得“异样”。
前几天看窦文涛的圆桌派,讲一个男明星,喝完酒后举手投足变成了女人,幻想自己是别人的情人,第二天酒醒以后,又全然不知头天发生的事。我也听朋友说起过他的老婆,平时是个贤良的女人,喝了酒便滔滔不绝,手舞足蹈,行为举止比一个男人还豪放。
人爱喝酒,因为喝酒就像做梦,可以尽情放纵,无论是经历不切实际的美好,还是做了什么令人难堪的事,没人会介意,也没人会当真。第二天醒来,生活照旧。按照心理学的说法,梦的背后有真实的自己,做梦、释梦能一定程度上疗愈心灵。喝酒也有相似的效果。
希腊神话中,酒神狄俄尼索斯就以布施快乐和慈爱受到民众敬重,中国古代的“竹林七贤”之一刘伶以《酒德颂》表达纵酒豪情,尼采更是把“酒神精神”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 ...喝酒,在某种程度上能陶冶人的心智。
在日本,男人下了班常常成群结队地泡酒馆喝酒。在中国,三五挚友约酒的例子也屡见不鲜。约酒,很多时候不是想喝酒,而是想借着酒劲,真诚交流。每个人都有多重身份,丈夫、儿子、父亲、职员、高管等等。在不同的人面前,我们呈现的面貌都是不同的。喝酒,就像给心灵剥洋葱,让人卸下层层面具,将最真实的自己展示给最值得信赖的人。
仓央嘉措说:“人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越是年纪大,越是好喝酒,只有酒能溶解秘密背后凝固的伤痕,只有经过时间的洗练,才能在喝酒后保持进退自如的能力。酒,能让快乐发酵,也能释放痛苦的情绪,仔细看看那些醉后的嬉笑怒骂、变幻莫测的面孔,都是人生的不容易... ...喝了酒,才看得见最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