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始源的假想太多太多,这里只是其中最不起眼的一种,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搜索更多名家情感始源的假想观点阅读
情质这一词不知出处,但见于楚辞·九章,有历代文人作释,但这里的释义不同于流传下来的意思,为了描述情感的最初状态,让情感的元始、发展即发展后的分类有一个统一的称谓,这里就先简单地把情质理解为:情感、情绪、感情的统称。
在平易发布的上篇“维护好你的情感状态,它是你一生的财富与道路”中就提及:在生物的起源,始生物的本能就是对外界刺激能做出的反应,这种反应如菌般没有任何思想、意识、情感,只是应激性地躲避、适应以及趋向。但也因此,让它们以此为基,慢慢地进化出了对于它们来说似是而非的情绪,并把这种状态称做‘情质的最初状态’。
而在它们身上,情绪最初的状态萌芽后,由于生物的持续存在和繁衍,情质也处于相对稳固并多样化的趋向。从最初的适应上的喜与不喜,逐渐的发展进化成了:喜欢、讨厌、厌恶、喜悦等等多种不同层次感的主观意象。所以,说情质是感觉的附庸,说情感是外界事物反应到内心后的同体的折射,在情质产生的初期也未尝不是一种理想的见解。但必须留意到所有的事物都处于运动而迁变中,不管是知识、观念、制度、还是情感情绪,它们的量积而后的质变,都似有着与物理同样的运动规律。或应换一个角度说,情质的进化或发展同生物的进化和发展一样,每一次进化或说发展后,都有着体貌的变化,生理上的不同,以及‘科’‘类’的差异。比如始生物和现在的哺乳动物的情质的性质,就是最明显最易想到的差距。
因此可以得到的是,情质的产生源于感官的感觉,但感官予以生物的感觉却并不一定波动情绪,所以传统的情感、感觉相离的观点,这里亦是认可。但为了把情感和感觉相联系,插入的价值概念却是本文相抵牾的。因为用这种观点,以本文的逻辑来解释情绪是:情绪因情绪的波动而存在,而情绪的波动即是态度对事物价值的认知过程的反应。
单一看这里的元素是合理的,但它只是合理的解释了情绪波动的产生原因,而且解释的套路和偷换概念类似——将定义上模糊或意象的事物插入要解释的范畴,将两个在人心里朦胧、相似或相近的概念以情质的因素结合,达到要解释的观念的情质流态在个人情质的流态上的‘顺畅’性,以而引导观念上焦点的变化,从而让真理成为人为的可控。而这里的这一解释就恰好把‘情绪是什么’的问题焦点转移上了‘态度’是什么这个问题上了。
那么情质和感官的关系是什么呢?如果说情质的定义是情感、感情、情绪的统称,而统称又只是一个称谓概念的话,那情质又是什么呢?这里只好再重新定义,但定义之前必须要提的是,本文对于“记忆”这个词的理解是:纯粹的、不和任何事物相关联的客观的记录。如记忆里有开心的事情,虽记住了当时开心的情绪,但“记忆”就如影视的重放一样,只是一些固态的机械的信息流,或说在失忆情况下那些失忆者主观上认为是自己的记忆而在事实上并不是他的曾经经历——即他所谓的记忆时——那么,这段“记忆”在偏激性的客观解释上就是“脱离人而存在的人的记忆。”如果这些话不能理解,也可以简单的说:书籍是脱离人而存在的人的记忆。即:这里把‘记忆’当成了独立存在的虚化的物体——当然它还是在人的大脑中。
如果记忆是独立的可以被理解,那情质就会被本文顺其自然地解释为脱离记忆、事件而独立存在的物态。当然,只是纯粹的独立于记忆、事件并不脱离人或生物。
说情质和记忆相独立让人勉强理解,因为相同的记忆在不同的时段给人的情质是不一样的,如热恋的浪漫这一记忆在婚后是喜悦、温馨的,在分手后却是伤感、哀叹的。同样的记忆给予同一个人不同的情绪,由此臆断情质和记忆可能直接互相影响,却应是两种彼此不同的物态。
当然情质和事件并不会让人觉得相互独立。虽然一事件在同一个人身上多次发生,因事件的适应性不同,情绪的波动强弱自然不一样。但同一事件在相同年龄的不同人身上第一次发生,因为性格、学识、信念的不同也会在这些人心里产生不同程度的情绪/反应,这些相同因素中产生的不同,或者不同因素中产生的相同,虽然不可以证明情质和事件的相互独立,却都可以举例类推情质和事件是两种物态。
并且就感官感觉,事件在某一角度也可以比喻成感觉,记忆喻为感觉之后的意像。
当然,这里也同样需要一个元素插入把情质和感觉联系起来。但这里要插入的是:事件或记忆里也有事件或记忆自己的人或者个人主予的情质流态。倘若不易理解,缩小概念的范围,即:(个体)情感因(外部性)情感的存在而波动。或再一次分割:道德在同样的道德那里才能得到尊崇和器重。
若更要通俗的来讲,男子对爱人不值钱的遗物视若生命,大众普遍的解释让女孩对手里收到了玫瑰忐忑欣喜,这里的遗物与玫瑰本身并没有情质,事物物体的情质存在本就是生物主观赋予的一种情质流态——是的,生物,一切有情质的所有生物,而不是指人,或者个人。
任何已知感觉多样的生物,在情质不同的进化层次上仍是可以求应求同。因为不同生物的情质都有着相同的起源规律和相近的波动流态。而情质流态以(个)人来说:就是情绪或情感的现状和走向,以及走向的规律和方向。因此,传统中说人和动物会产生感情,动物有灵性知人在喜在忧,而认为动物拟人或说因人为的驯化,对于本文来说是谬误的。虽不能否定人为的作用,但这些现象更多的是因为动物自身本就有着和人相邻或说相似的情质,以及它们的情质流态与人相类。
当然,这里并不是为了求证动物与人情质的相似度。而是试着寻求人和动物——或者更准确的——生物之间情质的相互影响有哪些,什么样的程度和范围?
无疑,是假想这也是一个庞大而艰巨的工程,所以,这儿也只好再言几句后暂时简单的结束这一话题:
情质是生物情感、感情、情绪的统一称谓。在某方面上是指心理的感觉过程,某一方面上又可被认为是种可供传播的‘信息’,但这种信息是可变的、可控的、不可储存以及稳定的。不可储存并不是被忘记,而是个体的感受,另一个个体想要感受到,同样的经历也可能会有多少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就是可变性。同时,情感是可控的,这种可控不仅是指个体情感的轨迹和规律,趋向和变动是有迹可寻,还在指传统上流传下来的人为理解、人为认肯、人为创造,再或者动物创造等等事物上的情质流态在个体心里涵泳过程的传付流传的稳定性。而这一切的情质的客观活动,就是情质的(一些)存在状态。
感谢阅读‘情感始源假想论’系列文,此系列文为假想论,仅供阅读娱乐,作者尽量让每一篇文章独立,但仍需辅助阅读,希望你喜欢这里的设想与段落,以上观点都是假想,你有更好的想法吗,可以在评论区留下意见,如果喜欢,可以转发、享给,关注作者账号阅读更多此系列文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