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苏 更 生
正文共丨1583 字
预计阅读时间丨5 分 钟
一.
记得高一刚开学时,教室的黑板上写着纳兰容若的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那时还不理解这句词的深意,后来才发现行过的千山万水都抵不过这一句。
我们无法决定自己来世间的这一程中会遇见什么人,但是我们却可以选择遇见的方式。
元旦前收到来自高中同学的一条微信,他正深陷感情漩涡,一番挣扎痛苦之后,感叹了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
读高中时看到这句话不觉得其中遗憾有几多,越是成长,越是感到遗憾,感情也好,人际关系也罢。
或许“距离产生美”就是这个意思,有了疏离感,才会觉得某人神秘。
我们总是在人生中的下一个阶段里想念上一个阶段,可能是因为下一个阶段的开端实在太难度过。
现在回想大一上学期的那段时光,我仍觉得自己幼稚。
我像很多在生活上遇见了太多挫折的人一样,希望在感情上得到慰藉,所以和曾经拒绝过的一个男生又有了联系。
我仍记得我如何遇见他,以及他给我的第一印象。在枯燥不变的日常里,他曾使我感到明媚与快乐。
某个夏夜晚自习下课,我在他的教室门口等同学,只是往里面瞟了一眼,就看见坐在第一排的他在认真抄写黑板上的字迹,金属镜框在灯光下闪着光,他的脸白白净净的,那时我就在想:他一定是个很温和的人。
朋友出来后,我就与她说:“你同桌看起来很可爱。”
其实只是随口说出的一句话,但是却成为我和他产生关联的开始。
等我第二天去等朋友的时候,他就拜托朋友要我的联系方式。
那时的我觉得他这个人真有趣,怎么会有人因为一句话想去了解另一个人?同时我也觉得快乐。
二.
高考之后,我们联系的较多,直到他与我表明心意,我同他试着在一起,但是却发现其中有太多的不合与矛盾。
高考后的夏天还没结束,我们却已经结束了。
在那之后,我删完了所有的联系方式,那时我坚信自己与他已经陌路。
可是他却总有办法了解到我的近况,当我看到他频频看我的空间日志时,我的心却动摇了。
我想起庆山说过的一句话:“如果两个人中的一个还想着彼此,只要这一念未熄,那就还没有结束。”
好像就是从这句话里得到鼓舞,所以我与他说:“我还没有完全放下,如果你也还没有放下,那我们能重新开始吗?”
等他答案的那些天,我的心里一直不能平静。对于他并不热切的回应,我突然觉得我的行为很可笑。
当我决定要结束这一切时,他却给了我三个字:“慢慢来。”
但是我从这三个字里看不到我们之间有什么可能,他的拖延让我生气,冲动之下我决定与他人开始一段新的感情。
他知道后只是觉得我是与他闹别扭,所以说完“他一定比我好”这句话之后我们就再次成为陌生人。
当我以为所有的一切都结束之后,当我的生活回到正轨,甚至、快要忘记他这个人的时候,他却又与我发来好友验证,把之前说过的话全归结为自己那时心情不是很好,而我决定与他人在一起只是为了让他生气。
聊到这里其实就已经没有必要再聊下去了,如果他不再来找我,那他上次拒绝我还显得有些主见,这是他第一次让我觉得厌恶。
三.
等我又觉得安稳一些时,某天早上醒来,又发现自己多了一条好友申请,距离第一次时隔一个月。
这次倒显得很是委婉,他说觉得我与现在的男朋友不是很合适,与他才算合适,还有就是他说我们可以先做朋友,之后的事情就顺其自然,他愿意等我,因为觉得如果错过了会很可惜。
第二次听到他说这些话,我对他就只剩下厌恶了。
拒绝的是他,不做朋友的也是他,反反复复的还是他。我只希望他不要再来找我,也不要再说这种话,我与他之间快快结束,不要让我再认识与记忆里不一样的他,给彼此留下一些好印象吧。
有些人我们终其一生只能遇见一次,像他,我与他总归不能成为恋人,我后悔自己的反复,在那年夏天之前,他在我心里永远是那个阳光可爱的十七岁少年,但是生活里的琐碎却把这个形象消磨的面目全非。
曾经我认为能称得上遗憾的事情并不多,他是一个,但是现在却觉得他也算不上遗憾。
所以朋友感慨“人生若只如初见”时,我产生共鸣。确实,如果这样的话,哪来的何事秋风悲画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