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着相同兴趣爱好的人有很多共同语言,每个志同道合的个体身上就像有一块磁铁一样,相互吸引着。像古代的典故:“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为了自己的儿子将来有出息,多次搬家,近于墓、近于市、近于屠,最后近于学宫,搬到了一个有着文化氛围的环境中,让其儿子能够耳濡目染。如果没有孟母当初对其儿子品性的了解,没有选择一个何其相长的环境,可能世界上多了一个屠夫,那就少了一个伟大的学问家。
人都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成龙成凤,农村里大山里的娃都对大城市有着美好的憧憬;就连农村的劳力都争相往城里跑,哪怕是到城里的建筑工地上搬砖头、当小工,什么累什么脏干什么也要留在城里。前属种种现象为何呢?究其根源,就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谁人不想让自己及家人过的更好呢?谁不想让子女更有出息呢?当然想,做梦都想。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推动之下,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出现了城市人口急剧增加,而农村人口日益减少,留守下来的多数是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和孩童。进城的人们的确也打开了眼界、学到了知识和本领、也赚到了比农村多得多的钱。
可一方面农村的老乡觉得城里好,这边城里人觉得还是农村好哩!为啥呢?在城里生活过的人都晓得,城里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车水马龙,川流不息;景点景区、图书馆、商超酒店、娱乐场所比比皆是。要啥有啥,想买啥买啥,多幸福呀,多自在呀!
既然这么好,为何城里人还要逃离城市,向往那山清水秀的农村呢?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个中滋味,也只有自己知道。要说城里这高楼大厦,运气好你能只能住那么一间,且就一张床足矣。每天上班堵在那里,在磨砺这你那日渐失去的耐心。还有那知名的景点,一到周末或假期,摩肩接踵。好比游人进入动物园,不知是游人观赏动物,还是动物在观赏人类呢!城里唯一能够多一点留恋的,还是大城市里的教育资源--学校和图书馆。这个是农村无法比及的。可莫大的图书馆,也总不能整天泡在里面吧,哪一本书就足够十天半个月了。
城里人来到农村,用城里的高薪消费农村土生土长的农产品,一来是绝对绿色食品,二来是真便宜。想想在城里的一餐的费用,可能就够一大家子在农村一两天甚至更多的生活。再看看农村那蓝蓝的天,绿绿的地,清清的水,清新的空气,俨然进入陶渊明的世外田园。
农村人之所以都想往城里去,除了想多赚一点钱之外,就是觉得在农村不如在城市里生活有面子。在农村不管你干点什么事,都是脚踩黄土背朝天,都脱离不了黄土地,都依然还是个泥腿子,都还是农民。
可仔细想来,当今21世纪,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不管你身在哪里?我觉得只要有网络、只要有安全的食品和水、有洁净的空气和环境,特别是有幸福温馨的家庭,在哪里生活都是一样的吧!当然,一定要有可供阅读的书籍和阅读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产业结构调整,城里的好多行业,特别是工业制造业没有之前那么好了。好多生活在城里的老乡们,有一技之长的人,有服务意识的人,特别是有着思乡情结的人,也背起他们的沉甸甸的行囊,踏上了返乡的归途。用他们在城里的积累和历练的本领,为养育自己长大的家乡建设出力、增砖添瓦、发光发热。
生活工作在城里的人们,多数也都是朝九晚五,过着千篇一律的按部就班的生活。每一天一睁眼,就像一个上满发条的钟表一样不停的转着,也像一个陀螺一样被人不停的抽打。有些人是真的很适合在城市里混,这个城里的空气就像湖里的水一样,他就好比是一条游来游去的鱼,他一刻也离不开城市。有的人在城里生活的很有压力,有时在喧嚣的夜晚,忽然大声开口唱一首《男人哭吧不是罪》,作为朋友的我,只能回你一首《朋友,别哭!》。
除了别哭之外,能坚持咱就坚持,不能坚持咱可以回农村那边大好的天地去。因为那里更接地气,那里的天空星星更多,那里的早晨闹钟不要上发条,对了,可能都没有闹钟。只有公鸡喔喔叫!
雄鸡一声天下白!
自己要有追求,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过怎样的生活?大胆地去做,从平凡的每一天开始,一步一步脚踏实地,走向自己的伟大,做自己心中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