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来自吴伯凡老师的课程内容,稍加修改。
@ 玉壶冰心网友的提问:
“穷”不是问题,“我比身边其他人穷”才是一个大问题。如何放下比较、攀比的想象,获得真正的人生自由?
吴伯凡老师的回答:
人,生而自由,但无时不在枷锁中。
当你说“穷不是问题,我比身边的其他人穷才是大问题”的时候,你已经认可了一个人世间契约并签字了:一定要出人头地才是有意义,比别人差就是没有意义的。
当你签了约但又没有执行合同的能力或者没有执行合同的强烈愿望的时候,背负着这么一个巨大的债务就会特别痛苦——所谓“不自由”就是你已经按下了手印,但你没有执行合同的能力和意愿。
要获得自由就要废除这个不平等条约。在现实世界里,不可能你觉得没法履行合同就把合同给废了,但在意义世界里,你是有这个选择权的。
只不过你要把握好一个度,切不可把这个“不平等条约”作为你在现实世界中不努力、混日子和逃避的借口!
几个月前我认识了一个小朋友,她出生在一个贫困县,他们家在贫困县里都是属于最贫穷的。这个小姑娘的爸爸在她5岁的时候出去打工,再也没有回来,毫无音信,她母亲常年卧病在床,她们母女俩是靠亲戚、邻居的接济,和国家给的一点儿扶贫救济活下来——这种处境,她自然不会产生“穷不是问题,活得比别人穷才是最大的问题”,对她来说,穷是个问题,而活得比别人穷既是个问题又不是个问题,因为这是个事实。很自然地,这个小姑娘有了一个活着的意义:如何让自己不成为一个孤儿。
在别人的资助下,这个小姑娘在学校旁边租了一个月租30块钱的房间,并且有了一个绰号:“奔跑女孩”,因为她每天最后一个跑进教室,一下课就跑出去——她要在每一个短短的10分钟里跟她妈妈在一起。只要跑回去的时候发现妈妈还活着,她就觉得无比地幸福。
后来有一次,小姑娘的妈妈病情恶化,她求了很多人,凑了1000块钱把妈妈送到县医院,医生告诉她,她妈妈没有生还的希望……在手术以后,她一直在妈妈身边重复一句话,“你不能死,你死了我就是孤儿了”。最后,出现了所有医生都觉得罕见的医学奇迹——她妈妈活过来了。再后来,这个小姑娘考上了一所幼师学校。
我见到这个小姑娘的时候,看到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阳光女孩儿,你不能想象她把人世间几乎所有的苦难都经历过了——她好像在玩一场极其艰苦又幸福的游戏,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都在得到及时的奖赏,所以,她比很多生活得特别好的人都能够感受到幸福。
她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人:虽然被迫地找到了自己的契约,但她履行她的契约,而且一直在得到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