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在梁山山顶上有一座大寺院,人们都叫他“短柱寺”。短柱寺是怎么来的呢?要知道它的来历,还得从鲁班修建这座寺庙说起。
鲁班是木匠和石匠的祖师爷,他是木匠的祖师爷,大人小孩都知道,要说他是石匠的祖师爷知道了人就不多了。
人类的祖先最初在森林里面住,他们为了防风避雨,用树枝搭架,树叶盖上。到了鲁班时,他就发明了锯、斧子等工具,盖房子时就可以扣上架,从那以后,人们就有了木质结构的房子。
人们常说“长木匠短铁匠”意思就是木匠在干活时,截木头不能截太短,截短了就不能用了,铁匠干活时要是短了不要紧,趁热用锤子砸一砸就好了。鲁班智力过人,他用木榫扣起来的东西也很结实。据说他的夫人张氏比鲁班的智商还要高。
有一次,鲁班在梁山上建了一座寺院,为难了,因为寺院大殿前的几根明柱被他给截短了。鲁班当时也没有想出好办法,就是说休息三天。为啥要休息三天呢?他要回家让夫人给他想想办法。
鲁班回到老家,进了家门一句话也不说,只是一个劲儿地抽烟,他的老伴张氏正在纺棉花,一看鲁班这次回来和往日不一样,就问:“你往日回到家里都是高高兴兴的,为什么今天闷闷不乐呢?”鲁班说:“夫人有所不知,我快愁死了,这次赶草包老头子——丢大人了。”
张氏问:“有啥可发愁的事情?给我说说,或许我可以给你想个法子呢!”
鲁班就把他在梁山上兴建寺院,殿前的几根明柱截短了的事情给张氏说了一遍。张氏听了之后,也没想出办法,对鲁班说:“我还剩半个棉布机没纺完,你走了这么远的路,先吃个馒头垫垫,我一会儿就去做饭。”鲁班走一天,听老伴儿一说,也感到饿了,站起来伸手去摘馒头篮子,一次没够着,他随手拿过来一条凳子。站在凳子上把篮子摘了下来。
张氏一看,大声说:“有了,有了。”
鲁班问:“你有啥?说说。”
张氏说:“接,用木头接。”
鲁班想了想说:“不能用木头截,得用石头接。”
张氏问:“为啥呀?”
鲁班说:“时间长了,木头会腐烂,石头不会腐烂,立木顶千斤,木头腐烂了怎么办呢?”
张氏说:“好办法,好办法。”
鲁班连馒头也没有吃,就用锤子錾子,錾了个像明柱粗细的石墩,试了试,感觉很满意。
从那以后,鲁班建的寺院大明柱都要用石墩给垫上,后来石墩越錾越好,还有的和是明柱一起刻上了花纹,比单纯的木柱好看又大方。
后来鲁班的弟子有专门做木匠的,也有专门干石匠的,所以鲁班是木匠的祖师爷,也是石匠的祖师爷。
梁山上的寺院因为明柱短了一截,人们也叫它短柱寺了。